墨线凝乡土 逸笔绘丹青
——王胜泉山水中的生命印记与美学意蕴

(画家王胜泉 李黾 摄)
笔锋像书法的血脉,在宣纸上游走;墨色浓淡像土地的呼吸,韵律起伏。王胜泉山水画卷中的湖南娄底山水魂,在无声中涌动。他扎根湘中沃土,用“以书入画”特有的语言,其作品恰似湘中丘陵般醇厚质朴,又仿若涟水波澜般活泼灵动。在洒脱的线条与层次丰富的墨色交织间,巧妙地实现了对乡土精神充满诗意的阐释。陆放翁“功夫在诗外”五个大字像明灯一样照亮了他几十年的艺术跋涉之路。

(中国画 果园春意浓 160 X 220cm)
这位出生在灵山秀水湘中娄底的书画家,他笔下的山水早已不是简单地描绘,而是将书骨诗魂融进画中,带着土地的深情烙印在纸上,他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双会会员,北京湖湘画院副院长,写生中国宋庄分部副主席,他的艺术成就呈现出一种脚踏实地又心向星空的气质——以书为骨,以情为魂,以生活为师。

(中国画 那山那水那片天 1 2 0 X 2 2 0cm)
王胜泉艺术之根扎在书法里,他深谙“书画同源”的古训,把书法线条的抽象韵律自然而然地变成山水的筋骨气脉。看他的画,笔尖在纸上走动好像书法血脉跳动,线条的快慢、轻重、顿挫、飞白都被神奇地变成山石肌理、水波荡漾和林木生机,就像董其昌讲的“宇宙在乎手”,这些线条不再只是简单的勾形技法,而是传达生命节奏和情感震颤的神经末梢。

(中国画 塬上人家160 X 2 2 0cm)
王胜泉最重视传统笔法的研究与转化。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平、圆、留、重、变”,这五个字是用线的要诀。至今,在绘画之余,王胜泉仍然花了大量时间进行书法的临习。他研究并借鉴了书法线条结构、章法等形式美,把书法的抽象韵律转化为绘画的造型语言。他的线条既有书法的率性与灵动,又能在画中融为一体,成为物象的铮铮铁骨。这种“以书入画”的方式,让其在当代水墨的语境中散发出古典精神的光芒。

(中国画 云锁千峰碧连天 69 X 138cm)
墨法上,王胜泉遵循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里“墨分五色”的道理。墨色的浓淡枯湿并非信手涂鸦,而是用心构筑空间纵深与光影变幻的密码。他特别擅长积墨。墨色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反复叠加、渲染才成,从而达到浑厚华滋、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更为难得的是他对于画面虚实的深刻体会:“实处易,虚处难”,虚是事物精神的提炼与升华。他深知“从实到虚”的道理,先做到“满纸能实”,再在饱满中营造空灵之境,让画面在氤氲的墨气中透出澄澈的精神气韵。

(中国画 虬松劲挺千岁姿 65 X 125cm)
王胜泉的“功夫在画外”理念,直接触及艺术最核心的感染力,这不是说技艺如何精熟,而是画家胸怀与人格的熔铸,这与南朝画家宗炳提出“澄怀味象”的艺术追求相呼应。他的好友陈汉树曾这样描述,“胜泉兄为人低调、坦诚、谦和……他沉浸在‘心忘方入妙,意到不穷工’的创作幸福中,以一颗平常心去捕捉自然神韵”。这样的质朴人格,表现在笔墨里,就化作他画作质朴无华却气韵深沉的独特美学。

(中国画 潇湘叠秀97 X 180cm)
王胜泉坚守“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的准则,经常“足不停游,目不停视,心不停思,笔不停挥”。安徽宏村西递的古韵,河南太行的雄浑,湘西吉首的神秘,龙山大熊山的巍峨,湄江紫鹊界的壮美,等等,这些写生绝非单纯的风光记录,而是他将天地大美化为胸中丘壑的生命对话。他的代表作《湄江十景》系列,就是这种对话的深情结晶。画中赭石与花青交织的丘陵,润泽淋漓的草木,绝非冰冷的地形再现,而是浸润着对故土风物刻骨凝望的“畅神”之境。正如宗炳所言,是艺术家饱含温度的感知与生命对话,最终征服观者内心,唤起超越地域时空的共鸣。

(中国画 绿染家园 97 X 97cm)
王胜泉常言:“作品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他的山水厚重又灵秀,“一笔一画,既是自然外在的呈现,也是变瞬间为永恒美的情感抒发”,他抛开了所有的矫揉造作与粉饰,把画面变得像阳光土地一样质朴,妙趣横生。有人说他的画“有时质朴得像空气阳光、土地”,这正是他对自己的生活的“一往情深”。于是,湄江的峻峭,水府的浩荡,紫鹊界的烟云,湘中的丘壑,在他心灵的熔铸下,成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图景。

(中国画 云卷千峰 68 X 68cm)
王胜泉的艺术实践,饱含文化自觉,具有赤子般的文化担当。他的创作,是娄底文化地理的视觉方志,是精神地标之一。
他用艺术之名,深情地参与着塑造地方文化认同的工作,《湄江十景》《紫鹊晨歌》《绿染家园》等作品是对娄底名胜景区和风土人情的倾情礼赞。他的画笔始终牵动着这脚下这块热土。他积极参加“富美乡村”美术巡展等惠民活动,把艺术带回土地森林最茂盛的地方,让自己创作的一件件作品变成人们认识和热爱娄底这方山水的文化桥梁。他的艺术成果,从“娄底市首届文艺大赛优秀奖”到“麓山杯”全国书画大赛获奖,再到作品出现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湖南优秀作品展”上,并得到“国藩文化富厚日新”书画艺术展的肯定。2025年5月,他的《那山,那水,那片天》山水画作品应邀参加“山水洲城”全国(长沙)中国画作品邀请展,与陈芳桂,刘怀勇,唐利中、旷小津、朱训德、石纲、刘云、肖剑等名家作品一道展出。8月,他又应邀参加在广东湛江举办的“山岳华章”2025全国山水画作品展,《潇湘叠秀》《时代速度》有幸入展。这不仅是他自己的荣耀,也是整个娄底文化的软实力,在全省甚至全国的视野里,精彩的一次次亮相。

(山水小品 30X30cm)
当书法的精魂、生活的滋养、故土的凝视在宣纸上相融,便在上面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土地指纹”,这指纹是湘中山川的脉搏,是农耕文明的记忆,更是中国山水精神在当下的悠远回响。王胜泉用他的笔墨雄辩地证明:最深沉的家乡情感,通过艺术家的匠心转化,终会升华为唤醒千万心灵的生命力量。娄底的山川,也是中国的气脉,一隅的深情,可激荡时代的回响。

(山水小品 46 X 68cm)
王胜泉的艺术之路是一条土地与心灵双向奔赴的虔诚之路,他用“书骨”撑起山水的形神风骨,用“诗魂”浸润家乡的眷恋之情,用“功夫在画外”的哲思开拓境界疆界,把生活的积淀、文化的传承、自然的感悟都融入到笔墨之中。

(中国画 时代速度 97 X180cm)
他的画,不求狂野粗放的视觉冲击,却以一种和谐舒缓的内在韵律,像清泉般沁人心脾,余音绕梁。在如今这个热闹的艺术生态里,王胜泉秉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画家之师”的理念,用一颗质朴的心去捕捉万物的神,用最质朴的笔墨完成对生活崇高使命的致敬。他的艺术,是对脚下的土地最深沉的爱恋,也是土地给予艺术最雄浑磅礴的生命力。双向的滋养与成就,在湘中大地上乃至更广阔的天地里,刻印下属于王胜泉的、最深沉最永恒的美学符号——那是来自土地、归于心灵的生命指纹。(李黾)
2025年8月21日无罹斋
责任编辑:梁陈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