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5时许,在娄底市公安局娄星分局刑侦大队反诈中心,民警许卫华的手机屏又亮了。一条高危预警:辖区罗女士正在与冒充的抖音客服通话,要求关闭扣费服务事项。
“电话打不通,必须马上上门!”社区民警接到反诈中心推送的消息,抓起车钥匙冲了出去。这不是简单的提醒,而是一场与电话那头“隐形人”的赛跑。在同一片夜空下,那些藏在境外或异地诈骗窝点里的“操盘手”们,正按照精心编写的“剧本”,试图榨干这位普通主妇的全部积蓄。
在过去的一年里,这样的暗战在娄星区轮番上演。与以往任何形式的犯罪不同,电信网络诈骗没有传统的犯罪现场,没有面对面的暴力,有的只是隐藏在数据洪流中的心理操控与资金狩猎。
“我们是在和一套精密的话术工业体系作战,” 负责“反诈”工作的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李卿认为:“所以,我们的反击也必须体系化。”
“情感围猎”里,没有赢家
今年以来,刑侦大队接到多起报案,看似寻常,却揭开了庞大骗局的一角。比如,单身女戴某(化名)在某交友软件结识了一位“成功军人”。对方温柔体贴,投资理财知识渊博,引导她在某个看似专业的平台进行“USDT币”投资。
初期的小额投入带来了可观的账面收益,这让她深信不疑。直到她投入了包括父母养老钱在内的28万元后,那个完美的恋人与他的投资平台一夜蒸发。
“这就是典型的‘情感围猎’。”主办此案的刑侦大队刘思杰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对情感的极致利用和对人性的精准算计。”
数起类似的案件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娄星公安成立专案组办理。专案组从资金流和信息流双向溯源,发现这笔钱在短短几分钟内,已通过多个层级账户流向境外。线索似乎就要断了。
打链条,必须像打蛇打七寸一样
“单案侦破意义有限,必须打透整个犯罪链条,才能产生真正的震慑。”李卿说。他们的突破点,放在了回到境内的诈骗集团窝点。
经过数月的数据穿透与深度研判,几条隐匿于境内外、环节齐全的诈骗犯罪生态链逐渐清晰起来——从提供技术支持的“制弹者”、负责推广引流的“拉客仔”、到境内洗钱跑分的“背包客”,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共同织成了一张针对国内民众的黑产巨网。
面对这一盘踞境内、辐射境外的庞大网络,娄星公安专案组确立了“打蛇打七寸、全链铲除”的作战方针,唯有同时斩断“技术、窝点、引流、资金”四大环节,才能对境外诈骗集团实现“断血断粮”的精准打击。待收网时机成熟,警方多路出击,跨省作战,直捣“心脏”,掐喉“断流”,锁死“钱道”,抓获涉诈嫌疑人50余名,同步打掉数个境外电信诈骗团伙,行动实现了从“技术源”到“资金流”的全链条闭环打击,让数个境外诈骗团伙瞬间成为“牢笼困兽”。戴某被骗案,仅仅是这条黑色产业链所酿成的无数悲剧中的一例。
预警,就是要在对方“开枪”前按下他的手
相比于事后的全力追捕,娄星公安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了事前的“预警劝阻”。这条看不见的战线,紧张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次抓捕。
在反诈中心,反诈专班24小时运转。他们面前的显示屏实时滚动着从公安部、省厅推送的预警信息。每条信息都代表一个正被骗子围攻的潜在受害人。
“我们建立了资金及其他紧急预警上门劝阻机制。”中心负责人介绍,“对资金及其他紧急预警,我们的标准是‘3分钟响应,30分钟上门’。” 这意味着,从接到指令到民警敲开受害人的家门,必须在半小时内完成。因为晚一分钟,都可能是一笔款项的永久流失。
为了应对被“洗脑”后拒不配合的受害人,他们甚至发展出一套“捆绑作战”策略——民警上门劝阻的同时,同步联系其家属、社区网格员,从亲情、邻里等多个维度进行“信息轰炸”,以打破诈骗分子营造的信息茧房。
今年以来,娄星分局已见面成功劝阻783次,劝阻金额109万余元,拨打劝阻电话93861通,发送短信预警96358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数百万元。“两金”线索拦截16条,拦截现金105万元左右,拦截黄金约404克。用一位民警的话说:“我们每成功一次,就挽救了一个可能崩溃的家庭。”
一场无尽头的战争和永不放弃的誓死守护
在娄星分局,反诈已不再是某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一场全警参与、全民动员的战争。他们与银行、运营商建立“绿通止付”机制,争分夺秒冻结资金;他们发动志愿者和义警队伍,将反诈宣传送入每一个棋牌室、广场舞群;他们制作的短视频,用多种剧本演绎诈骗套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但是战斗远未结束。诈骗剧本仍在迭代,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在这场基于人性弱点的暗战中,没有绝对的胜利,只有永不松懈的防守,以及对每一个普通人财产与尊严的誓死守护。(通讯员 刘品)
一审:谭洲伟
二审:王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谭洲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