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新娄底APP
原载《湖南日报》2024年9月30日30版
民生为本 幸福娄星
——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民有所乐,看娄星区如何让群众乐享“美好生活”
潘海涛 陈峰 邹国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回望过去,聚焦脱贫攻坚、收入分配、就业创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娄星区始终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将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人民的民生幸福成果。
娄星区城市鸟瞰。张政 王智雄 摄
幸福的底色,是民生福祉。娄星区委书记李彦文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娄星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民有所乐等方面持续用力,用心用情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将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让幸福娄星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一切为了人民。这张充满温度的蓝图上,娄星区正奋力描绘生活和美、社会和序、百姓和睦的一片胜景。
学有优教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教育大区转型教育强区
教育,寄托着学子的梦想,牵动着家庭的期盼,承载着国家的未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有学上” 向“上好学”转变成为时代的呼唤。娄星区聚焦人民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加快教育项目建设、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交出了一张完美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代答卷。
2023年以前,娄星区花山中心学校仅有唯一一栋教学楼,教室数量少,课桌椅使用时间久了,磨损严重,环境十分简朴。
“这学期我们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里有很多绿植,我还有了自己专属的储物柜。”二年级的龙沐霖高兴地说道。
孩子们的笑声无疑是对娄星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好的褒奖。花山中心小学改造是娄星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建设的吉星中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让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在地方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近年来,娄星区坚持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已连续6年实现“只增不减”。近3年全区投入8亿元,新建学校项目9个,改扩建项目13个,建成乡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8所,改造乡村薄弱学校16所,优化提质乡村小规模学校11所,整合乡村小规模学校10所,吉星中学、大科小学等一所所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城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破除“唯分数”“唯升学”顽疾,近年来,娄星区多措并举优化教育生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五项管理”,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推行小学低年级“无纸笔考试”;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组建50多类兴趣小组供学生自主选择;开展12轮违规校外培训专项整治行动,“双减”工作经验先后4次在全省交流,被评为全省校外培训综合治理改革试点单位。同时,扎实开展体艺教育,建立了书法、围棋、足球、舞蹈、戏剧等社团,初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的培养模式和集融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体艺教育工作格局。
病有良医
让广大群众有“医靠”,家门口也能看专家门诊
“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专家服务,既减轻了医疗费用,又便于家人照顾。”近日,患有“骶尾部藏毛窦”疾病的张先生,住进娄星区人民医院,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肛肠一科主任曾娟妮教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恢复正常生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娄星区发布实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方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2023年年底,娄星区人民医院搭乘娄底市委开展的“名医健娄”春风,成功结对“名医健娄”专家26名,多项医疗新技术取得突破性成绩,实现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转变,推动医院及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蛇形山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健康敲门行动。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娄星区委宣传部提供)
人民至上,健康至上。打通惠民利民“最后一公里”。“如今,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得越来越好,配药看病不用去大医院折腾,还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太方便了。”家住娄星区大科社区的王女士说,做完甲状腺切除手术后,她需长期服用优甲乐,但以往配药都要去城区的大医院,现在只需在“家门口”的基层医疗机构就可以配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给她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为她提供免费健康检查、随访以及健康指导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93788份,为28476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了健康体检等服务。
老百姓就医是普遍关注的“关键小事”,更是事关民生幸福的“民生大事”。为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特别是让困难群众看病有“医靠”,娄星区更是不遗余力推进“应保尽保”“精准救助”,不断织牢扎密医疗保障网,确保兜稳兜牢群众健康幸福底线。
数字最无言,数据最有力。2024年,娄星区积极推进“医保全覆盖”工作,坚定实施参保扩面,全区参保总人数超过43万人。到8月31日共为参保人累计结算各类医疗费约2亿余元,有效发挥社会“减压阀”作用。全区困难群众住院共7192人次,医疗总费用5843.13万元,三重保障后医保合计报销4749.20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1.28%,全面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应报尽报。
老有颐养
构建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老年人“近”享晚年
养老服务是民生大事,随着人口逐步老龄化,作为人口大区,娄星区积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家门口、邻距离、有温度的养老服务。
9月22日,娄星区大科街道洪源社区的独居老人潘鹏飞和邻居结伴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吃午饭,一路欢声笑语,“从家走到这里就5分钟,饭后还能和大伙下棋、跳操,身体不舒服还有医生照料,我们过得舒适,子女也省心。”
长春社区老年食堂获群众点赞。
守护夕阳红,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近”享晚年生活,娄星区全力推进街道、社区两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街道,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通过两级联动互补,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康管理等养老服务,形成“居住不离家、康养在社区”的“15分钟”养老服务半径。
娄星区实施“物业+养老”“家政+养老”模式,推动物业公司开展助餐、助浴、助医、助乐、助洁和助行等居家上门服务;培育和引进专业养老机构,建立“康复+护理+社工”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探索“党建+养老”模式,由党员、志愿者等组成队伍,构建巡访、关爱、结对帮扶体系,确保独居老人困难有人帮、生病有人理。同时,实行“互联网+养老”模式,搭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运营平台,引入“家有爸妈”“一呼百应”“乐惠居家”等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开通线上服务呼叫、监管、供需对接等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居家养老服务。
“一老一小”关乎每个家庭,是最需要关怀的重点群体。在养老机构,以前常说“一床难求”,如今,娄星区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4家,5个街道全部建成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实现日间照料中心、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民有所乐
文明新风劲吹,幸福底色别样浓
盛夏时节,娄星区万宝镇,“耕读庄园杯”首届“村BA”男子篮球赛正式开打。来自全镇各村的13支队伍参赛,参赛成员里有农民、返乡大学生、企业职工等,大家汇聚屋场内新建的篮球场,用挥洒汗水方式展示乡村文明新风尚。
娄星区首届乡风文明杯“村BA”男子篮球赛现场。张政 王智雄 摄
“村BA”点燃激情夏夜的同时,一场乡村音乐会在娄星区水洞底镇鸡爪塘屋场举行,当地群众和下乡大学生一起,通过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多种形式,激发着乡村活力。
同样是在屋场组织的文艺活动,在娄星区双江乡槐树湾屋场,一场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表演的乡村振兴主题舞蹈,赢得村民鼓掌喝彩。这支舞蹈前不久获得娄星区首届“乡风文明杯”广场舞赛一等奖。“和美屋场建设,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也让大家有了活动场所。”广场舞队员贺蕾对此欣喜不已。
杉山镇和美屋场一角。 张政 王智雄 摄
娄星区将144个村划分为1042个屋场,分别成立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屋场合作社,近9000名农村党员全部纳入屋场党小组,由群众推选处事公道、热心公益、村民信服的村民组建屋场理事会,并成立屋场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屋场经济,打造“三屋同治”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目前,全区已分批打造329个示范和美屋场。
和美屋场美的不仅是环境,更是民风。大家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尊老爱幼、扶残助困等内容写入屋场公约,自觉推动建设文明乡风。同时,屋场还组建有文化艺术志愿服务队、卫生环保志愿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力乡村环境治理。
赏心悦目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张 政 王智雄 摄
和美屋场“出圈”,是娄星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娄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曾海军介绍,娄星区全面实施“文艺赋美乡村”行动,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域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文化人培育新风尚,让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更加富足,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从学有优教到病有良医,从老有颐养到民有所乐,在娄星区这片热土上的人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娄星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志刚表示,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未来的娄星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把一项项“民生清单”变为百姓“幸福账单”,让发展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绘就更多幸福底色,唱响新时代的幸福之歌。
责任编辑:谭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