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娄底新闻 > 市外媒体看娄底

“新”之所向 山乡可爱|湖南日报特刊⑥

2024-09-30 15:41 湖南日报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原载《湖南日报》2024年9月30日34版

“新”之所向 山乡可爱

——新化县农文旅深度融合绘就乡村“丰”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袁晓晖  谭 婷

“去新化”!“去新化”!

新化,千年古邑,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岭峻峰奇、洞幽瀑美,田园如画、山水如歌,83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散布于星空之下、云端之间:“世界双遗地”紫鹊界梯田层层叠叠,“亚洲最美地质博物馆”梅山龙宫鬼斧神工,“世外桃源”渠江源水碧山青,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恍若仙境……

紫鹊界梯田迎来丰收。罗中山 摄

雪峰山下,谁都会惊叹这迤逦的景象!新化大山、大江齐聚,文化遗存深厚,土地别具韵味,是滚滚红尘中一块难得的净土。

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观念转变,新化依托自然禀赋,着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整合农村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闯出一条全域旅游发展新路。

游在新化,乐在新化。有缘的人们,大可放下手中的万事,走进新化的山山岭岭,感受乡村发展活力、享受美好生活。

提高“价值”——

山区土特产香飘“致富路”

金秋时节,槎溪镇油坪溪村,绿油油的黄精种植基地,在秋风中如绸缎般涌动。

新化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林地面积337万亩,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黄精。

多花黄精,是新化的道地中药材,多糖平均含量16%,最高含量达19.3%,远高于中国药典7%的标准,全县野生分布面积达110万亩。

9月9日,第四届中国林下生态黄精产业发展座谈会暨黄精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年会在新化县举行。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黄精》国家行业标准,为黄精种植、生产、加工提供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

新化是我国首个“中国黄精之乡”,也是全国黄精种植和育苗规模最大的基地县之一。近年来,新化高度重视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科研院校制订出台了《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规程》《新化黄精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等多个黄精省级地方行业标准,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多花黄精林下栽培与种子繁育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多项。

新化步入“黄精时代”,九制黄精片、黄精干、黄精茶等20多个系列周边产品,年生产加工能力达8000余吨,目前新化各乡镇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综合产值18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

梅山大峡谷走出“深闺”。袁小锋 摄

群山环抱,森林密布,农村劳动力众多,那就从山旮旯里突围——

黄精生于林下,不与粮食争地;茶叶长于高山,能充分发挥地力。新化着力将黄精、红茶两大特色产业打造为“百亿级产业链”,带动打造更多特色品牌。

新化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化红茶产量就已名列全省前茅,主要生产颗粒茶(又称“红碎茶”)出口,最多年产10余万担,远销欧美等地。

新化红茶散发迷人芳香,一代又一代茶人创新传承,致力于将家乡打造为集茶叶生产、加工、休闲、品购、观光、体验、养生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当前,新化茶园面积达9.9万亩,已有紫金茶叶、天鹏茶叶、月光茶业、天门香茶业等7个省级茶叶产业示范园,从业人员接近11万,2023年总产值突破15亿元。

跟着红茶游新化,从奉家“渠江红”到“天门寒茶”,从“月光红”到“大熊山古树茶”,昔日马蹄声声的山间小村落重新热闹起来,闻香而来的茶客络绎不绝。

让本土资源从“沉睡”中“醒来”,变成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禀赋”,新化切实打造了一批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新化品牌”:产自山村的“白溪豆腐”卖出3亿元年产值、“新化水酒”被录入农业农村部区域公用品牌目录、紫鹊界贡米被认定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刷新“颜值”——

来这里体验山水之乐的无边惬意

食在新化,更玩在新化。

假日到来,娄底及周边的人们,便把自驾新化当做一种时髦,就算不看景点,驾车在新化山水间走马观花,也足以让疲惫的心灵充满生机。

从县城驱车,一路向北,1个多小时就来到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熊山。刚刚过去的夏天,这里成为湘中地区的避暑胜地。呼吸清新空气,听各类虫鸣鸟语,观云海日出,溯溪赏瀑布群。夜晚与三两好友闲聚,抬头便见漫天星斗。

地处雪峰山高寒山区的新化,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森林、山地、湖泊、滨水旅游资源富集。大熊山森林覆盖率达93%,有被誉为“物种活化石”的中华银杏王、集中连片的南方红豆杉群、中国最高的马尾松、千年侏儒树群及20多种濒临灭绝的国家级保护树种,一片繁绿之中还栖息着穿山甲、娃娃鱼、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

相传蚩尤曾带领九黎氏族部落生活于此,而巫傩文化与蚩尤有着深厚的渊源。新化精心设计“大熊山寻根祭祖之旅”精品旅游线路——访“蚩尤故里”寻根、赏梅山傩戏传奇,于千年古刹静心、登湘中之巅动情。

三联峒铁索桥。方建宏 摄

新化乡村旅游资源丰富,80%以上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文化遗产集中在乡村。新化高标准规划乡村文化旅游,设计20余条精品线路,包含梅山龙宫地质奇观之旅、紫鹊界梯田农耕文化之旅、三联峒原始风情体验之旅、渠江源采茶品茗康养之旅等。游客不论选择哪条线路,都能体验秀水青山的美景。

“点”上做精品,“线”上做特色,“面”上做品牌。

到了吉庆镇油溪桥村,又是另一番景色:背倚青山,面向小河,蓝天清风,鸟语花香。一栋栋灰白相间的徽派风格楼房依序排列,道路整洁,太阳能路灯竖立两旁,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风味。

油溪桥村漂流。方建宏 摄

吃上“旅游饭”,油溪桥村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成为全国整村被纳入国家3A级景区第一村。村民利用过境的油溪河搞起了峡谷漂流,采取多种入股形式,开发了生态农庄、钓鱼山庄,在稻田里养起了禾花鱼,打造了集漂、游、摘、吃、住、行、玩、购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

“颜值”频频刷新的乡村,加速县域旅游崛起。和城市相比,新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无需费心规划路线,更不用面对千篇一律的街巷,每一步都是风景。在这里,游客吃柴火饭,住原生态的民宿,旅游体验非同一般。

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曾文贵 摄

往西,以紫鹊界景区为核心,打造梯田观光休闲乡村旅游片区;往北,依托大熊山和龙湾湿地,建设森林湖泊旅游度假片区;往东,聚焦油溪河、车田江资源,规划溪流峡谷运动休闲片区;往南,整合三联峒冰泉旅游景区,打造城市近郊乡村文化旅游……

一年四季,新化乡村游人如织。目前,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先后跻身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百强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做大“产值”——

构筑农文旅空间格局,闯出融合新天地

9月11日至13日,第二届“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在新化举办,现场发布《世界梯田农文旅融合发展共识》。

一批国内外农文旅产业相关人员齐聚紫鹊界梯田,围绕平行论坛各个主旨,共同探讨梯田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再一次把紫鹊界梯田推向了世界。

紫鹊界梯田始于先秦、盛于宋明,8万亩梯田层叠400余级,最高处海拔达1558米,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化将紫鹊界与渠江源等区域联合开发,打造紫鹊界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覆盖奉家镇、水车镇、文田镇等3个乡镇19个村。以紫鹊界的旅游资源促进贡米产业、红茶产业发展,依托产业衍生的采摘体验、康养小镇、茶园观光等,形成更丰富的旅游业态。

今年暑假期间,位于奉家镇渠江源村的紫金庄园“一房难求”,远方的客人慕名而来,品新化红茶、赏梅山民俗、观梯田美景。

云端精品民宿。王黎明 摄

“以前空守宝山,现在财源滚滚。”茶农罗新亮流转的“茶叶王国”从500亩增长到了3000余亩,他在高山修建紫金茶庄,接待八方游客,开放制茶体验项目,产值突破千万元。

穿过紫鹊界,抵达上团村。这里是红二军团挺进湘中的休整站,有保存完好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军团长征休养所等革命遗址。

新化挖掘“种子稀饭犒红军”“火把燃烬送马灯”“竹子坪深夜救火”“四代扫墓念红军”等红色故事,采用党史教育、红色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开发“沉浸式”的党课,为党员干部、产业人才送上知识和精神“大餐”。

红色沃土孕育发展动能,基础设施迎头赶上。围绕当地基础设施短板,新化以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改造等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秀美屋场、水美乡村和五美庭院等,高质量推动紫鹊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古桃花源如水墨画。曾文贵 摄

风景变“钱”景,融合发展激活山乡振兴。

因村里旅游业发展势头火热,在外从事工程建设的罗球辉回到文田镇芭蕉山村,将农房升级为特色民宿,端起“旅游饭碗”。罗球辉坦言,“没想到,通过文化旅游和配套设施建设,家乡成为了大家向往的‘诗和远方’。”

“新化是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业态多样。”新化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邹喆介绍,通过立足“全域”配置旅游资源、规划旅游布局、融合产业发展,全县已整合形成自然风光、乡村休闲、红色文化和建筑景观等旅游主线。

高山村落梦里土坪。廖楚才 摄

农文旅融合绘就“丰”景,村民鼓起腰包。2023年,新化县共接待游客1121.2万人次,同比增长40.08%;旅游综合收入达110.7亿元,同比增长41.92%。

山水湘中大舞台,旅游赋能更精彩。新化,心之所向,可游、可赏、可爱,一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谭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