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的生命意识充盈在线条与色彩里。那些似断还连的线条像是灵魂的舞者,引得你忍不住随之舞之蹈之;那些笔下恣意流淌的斑斓色彩,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充满着炫目的生命活力;那些浓淡干湿、飞白留黑的丰富变化,承载着笔端的力度、速度和节奏;那些看似散乱而纠结的线条,仿佛从躯体里抽离出的缕缕幽思,把人带向忧与乐、虚与实的边缘……
谢涛:在滋养艺术灵感的土地上寻找理想净土
位于新化县金凤乡的金凤山上,有一栋名叫“有仪居”的木屋,是谢涛在金凤的落脚点。刚到这里,谢涛就迫不及待地背上一袋丰盛的“午餐”,钻进了屋对面的山林里,去投喂他的老朋友。谢涛在这里圈养了数十只鸡鸭,鸡鸭品种繁多,长相都极具艺术审美价值。谢涛爱养鸭、爱画鸭,烹饪的鸭味道更是一绝,就连木屋也有个“有鸭山房”的别名。
(谢涛挖蚯蚓喂鸭子)
谢涛曾在资江船上生活了20多年,上岸后他苦苦寻觅,最终与心中的缪斯邂逅于草木摇曳、飞鸟啼鸣的金凤山上,把心灵憩息在了水墨氤氲的山水画卷里。
(谢涛在金凤茶园)
对山林气韵、诗意笔墨的执着追求,驱使谢涛心无旁骛地融入山水之中。在林间听风,去山野见性,在山水即我、我即山水的物我一体状态下,把眼前的山水,归化为心中的山水。
“这个地方,每时每刻它都在变化着,每时每刻都值得你细细地品、静静地听。我在这里待了五六年,慢慢就熟悉了这里的一切。每条小溪、每棵树木、每块石头,自然而然地住进了我心里,然后,慢慢流露到画面上。”谢涛说。
(谢涛在金凤河边)
在金凤乡的山水中,谢涛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于是,他笔下的山水充满着孤行月下的淡泊。作品里,在那些不起眼的僻静角落,在一叶扁舟上,或在山林纵深处,他总用寥寥笔墨,留下几个单薄的背影。
(谢涛作品里的人物)
那些点缀其中的房屋,有的画在一览众山小的峰峦之巅,有的画在蜿蜒曲折的山路尽头,无论其是大是小、或隐或显,都是画面的灵魂所在。山水因有人居而生情,在理想的山水间添一处居所,让谢涛的心得以安住。
(谢涛作品里的房屋)
书法家曾宪良和向英,常常相访于“有仪居”。煮上一壶苦茶,在“相见无杂言”的淡然相处中,没有世间的纷扰和相互倾轧,他们意气相投、笔墨相知,通过书画彼此汇聚、彼此读懂、彼此欣赏。
向英说,书画在他们的友谊里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由于共同的爱好走在一起,这种情谊更加简单、更加单纯、更加持久。
(谢涛、曾宪良、向英三人共同创作书画作品)
有书有画,方岁月之无虚。又有多少人,在这片滋养艺术灵感的土地上习书作画,品出其趣、悟出其神、寻得自己的精神家园。
刘萍:艺术家的笔墨当随时代
漫步乡村,冬的冷冽和萧瑟裹挟而来。冬意渐浓,远处山上绿的着色就越发厚重,偶有一丛树叶被红色、黄色浸染,如同刘萍笔下冷色调里叠加的鲜红笔触,让视线瞬间被点燃。层次鲜明的色彩烘托着冬的意境,就像刘萍创作的墙绘作品,点缀出村庄的活力。
(刘萍在创作墙绘)
刘萍的画不是静止的,她的每一笔、每一划都以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这些作品散发着浓厚的现代气息,饱含着几代当地人的乡愁,吸引着路人驻足注目,心随画游。
当艺术“落脚”乡村,村庄和艺术家之间就连接起奇妙的缘分,一场场有关传承与创新的头脑风暴也席卷而至。
(刘萍和设计师一起探讨墙绘设计)
“我会深入农村,去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特色产业、历史故事,然后,把这些元素融入墙绘,为墙绘注入更丰富的乡村内涵。在材料上,我会选择一些环保的、无毒的,做到既能装点乡村,又不影响生态。”刘萍介绍道。
(刘萍攀爬墙绘脚架)
艺术作品蕴含着艺术家对时代的解读,是个人经历的表达,也是生命体验的升华以及想象力的绽放。刘萍的作品既新鲜又充满个性,她把色彩洒向和美乡村,把艺术理想融入时代,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志与趣。
(刘萍在户外写生)
走马街镇:乡村艺术家在田间地头肆意绽放
每月农历“逢三”“逢八”是赶集日,双峰走马街镇的书画一条街渐渐沸腾起来。正值新春佳节,空气中墨香四溢,围观群众络绎不绝,书法家们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在纸上写满真诚的祝福。
(双峰走马街镇书画一条街)
(书法家胡杰雄正在写春联)
书法家胡杰雄说,走马街镇的书画历史由来已久。这里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儿女想要走出去,就得靠读书和学艺。所以走马街镇有一个有名的家训,叫做“莫问明早米,今晚快读书”。
在朴素家风的影响下,走马街镇崇耕尚读、崇文尚艺的文化氛围相当浓厚。王憨山书画这张令人瞩目的文化名片,也让娄底书画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这位走马街镇的“田园宰相”,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乡野习见的花鸟虫鱼,在他笔下,都被点化为极富意蕴的雅构。那些垂挂枝头的硕果、神采奕奕的鸡鸭,都是挥之不去的乡土记忆,以一种微妙的语言记录在他的画中,如荡荡山风侵入心脾,成为读者内心世界的故乡明月。
(王憨山妻子带书画爱好者们参观故居)
在王憨山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艺术之花在田间地头汲取营养,在乡野大地肆意绽放。他们将所见、所感融入画中,把娄底的人文故事、自然风光、产业特色凝练成“文化符号”,静静地展示着乡愁的模样。
(画家刘爱军在田间写生)
画家王雨章行医六十载,退休后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书画。书法家贺耿认为写字最能让他心境平和。画家刘爱军常开车外出踩点、写生,用画笔记录下家乡美景。
(退休医生王雨章伏案创作)
画中美景,是魂牵梦萦的家乡掠影;字里行间,是心向往之的无我之境。隐于娄底市井间的书画艺术家们,在和平开放的大环境里徜徉艺境,在书画艺术世界里,找到了人生志趣、寻得了理想净土、邂逅了梦里水乡。他们在平凡生活里沉淀笔墨,不为名利,只为坚守“深巷酒窖”,精心酿造着甘美的“艺术陈酿”。
如今,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正在娄底蔓延,一座座书画小镇、一片片艺术乡村悄然兴起。艺术家们通过一场场“文艺播种”,改变着娄底的艺术文化氛围。品读他们的作品,是与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对话,是对故乡和童年的一次温情打量,也是对地域文化和民族历史的深情回眸。
以艺术为镜,以书画为媒,在笔墨的交织与纸张的轻触间,一座巍峨的精神文明丰碑矗立湘中。(本集编导:曹僖仁)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邓美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