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春娄底 > 娄底印象

文化中国行|《我家在娄底(第三季)》第四集《守忆》

2025-02-13 11:42 娄底市委宣传部 王欢 刘森 聂曦 梁自科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城市之魂,深藏于技艺的悠长传承中。有人一生躬耕于农耕文化,有人步履不停抢救传统曲艺,有人巧手重生陶瓷之魂。他们在时间褶皱中静守,以一颗匠心,维系着濒危的文化记忆。守忆,是智慧的延续,是技艺的执着,是对未来传承的深切期盼。

张良龙:老农具镌刻农耕文化记忆

晨光微露,年过七旬的张良龙已踏上了“寻宝”之旅。这次,他要前往邻村的老贺家,听说老贺家的阁楼清出一件宝贝,或许是他苦苦找寻之物。

1

(张良龙在老贺家收农具)

张良龙眼中闪过遗憾,但心情未受影响,他的收藏大军又添新“成员”。自退休后,张良龙便投身农具收藏,足迹遍布乡间。他说,年轻人不认识这些东西了,不收集起来,农耕文化会失传。

在涟源桥头河农旅小镇,隐藏着一个湘中农耕文化展示馆。几千平方米的空间,老物件琳琅满目:锄头、犁耙、笸箩……还有印着时光痕迹的放映机、煤油灯、老缝纫机等。这,是在当地企业家王元甫资助下,张良龙为他的“宝贝”安的家。

2

(湘中农耕文化展示馆)

3

(农具—水田除草的中耕器)

4

(农具—虫梳)

张良龙是涟源人,一生与农业相伴。承载乡村变迁史的生产生活用具,在他情感里生了根。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农具逐年更新,老农具、老物件被丢弃。起初,收集农具很容易,谁家都乐得他拿走,免得占地方。小件家什一捆就装上了车,但磨盘、碾盘这些超千斤的大家伙,难。

在张良龙的收藏中,文化元素浓重的物件也不少。比如木油榨,是他费尽千辛万苦找来的。

5

(木油榨,起源于2000多年前)

“这个东西代表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必须把它找到。我找了几十个地方,在涟源一座山上发现了。8个人把它抬上了车,回来之后,两三个人把它打磨、拼装,搞了个把月。”张良龙介绍道。

古老的民俗民风,濒临失传的农耕工艺,都牢牢依附在这些农耕器物中。10余年,张良龙收集了3000多件老物件。50多岁的邱伍秋告别耕作多年,经常会来看看这些陪伴他少年、青年时光的老朋友。

6

(邱伍秋在湘中农耕展示馆)

如今,农耕文化展示馆已成为“活态”教科书,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参观。感受农耕记忆,了解生产、生活和社会变迁,张良龙让现代村留住了“传统魂”。农耕文化,这本厚重的书,在他的守护下越翻越精彩。

罗顶吾:让渔鼓传承与时代新声共鸣

新化,一座被历史风霜雕刻的古城,流传着古老的戏曲———渔鼓,它穿越岁月长河,悠悠回响。罗顶吾,正是新化渔鼓的第五代传承人。自幼,在父亲的渔鼓声中熏陶成长,旋律如童年歌谣,烙印在他心底。1992年,罗顶吾考入怀化学院学习声乐,接触流行音乐后,渔鼓渐渐淡出记忆。

7

(罗顶吾船头唱渔鼓)

新化渔鼓,曾是当地百姓喜爱的曲艺,但随时代变迁,濒临失传。年轻一代兴趣淡薄,老艺人逐渐老去,传承面临断层。罗顶吾在纷繁的音乐世界中,开始重新审视这份文化遗产。2008年,决心重拾渔鼓的他,走访老艺人,和师兄杨国长挖掘整理古本和孤本,了解渔鼓各种唱腔,熟悉的旋律在记忆中苏醒。

8

(罗顶吾和师兄整理古本和孤本)

84岁的伍玉才是罗顶吾拜访的第一位老艺人,说起渔鼓便滔滔不绝。渔鼓前身是“道情”,明朝后期就有了,曾承载无数艺人的生计与梦想。他们怀抱渔鼓,行走在街角巷落,用歌声讲述人间悲欢离合。如今,这样的热闹已难再现。

9

(罗顶吾拜访老艺人伍玉才)

“渔鼓是梅山艺人讨生的一门艺术,那时候婚礼、集结都是渔鼓一响,整个院子里的人都围满了。这个渔鼓还不传承下去,它将会失传。”为了使新化渔鼓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罗顶吾尝试创新,在保留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元素,让渔鼓旋律更丰富多变。如今,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传承渔鼓的队伍。1个月前,他又新收2名弟子。他带领徒弟们编排新剧目,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10

(罗顶吾收徒现场)

11

(网络视频:打渔鼓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罗顶吾说:“后续我们要申报市级非遗项目,让传统曲艺重新登上舞台。在创作中,我们准备加入现代音乐、新化山歌、三棒鼓等音乐元素。”

终于,罗顶吾迎来期盼已久的师徒同台时刻,他有些激动,同台的还有老艺人们。

12

(老艺人伍玉才上台前)

13

(渔鼓表演)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了渔鼓的传承,我想一辈子坚守下去。”罗顶吾说。

李新良:历史碎片在巧手中重焕生机

有人用情让传统曲艺焕发生机,有人用心守护岁月记忆,用双手赋予陶瓷新生。

李新良,因复原宋代湘乡窑陶艺,被文旅部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高级陶艺师。他的工作室,摆满陶瓷作品,现代与传统交融。

14

15

(李新良陶艺工作室)

“高中毕业以后,我就跑出去打工,到广州、福建,到陶瓷厂去,到外贸公司的研发部去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我就一边打工一边挣钱一边学习。”李新良说。

李新良的陶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90年代初,他回乡,拜入老陶艺师门下,从和泥、揉泥做起。技艺成熟后,李新良不再满足传统制作方法,开始自学陶艺知识。他购买大量书籍,研究陶瓷历史、工艺及发展趋势,四处走访陶瓷工坊。

16

17

(李新良在修坯)

18

(李新良在配釉)

19

(李新良在上釉)

李新良一直有个心愿,复原宋代湘乡窑的陶瓷制作技艺。湘乡窑是湖南陶瓷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技艺在宋代达到巅峰,后逐渐失传。为实现心愿,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查阅历史资料,寻找湘乡窑遗址线索。他说:“这个都是窑子那些瓦片堆起来的山,我经常来研究这里的泥土和地貌,从残片分析器型,慢慢去实验,去改变配方,直到达到理想效果。有时候找到比较合适的泥巴,甚至把手都挖起泡来。”

20

(宋代湘乡窑遗址)

21

(李新良在宋代湘乡窑遗址观察残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李新良终于成功复原宋代湘乡窑的陶瓷制作技艺。他制作的复原作品,造型、纹饰、釉色都与宋代湘乡窑原作极为相似。

22

(宋代湘乡窑原作与李新良复原作品对比)

23

(李新良还原兔毫系列作品)

“烧出来以后,表面会出现像兔子毛一样的细细纹路,层次感很丰富,所以取名兔毫。”李新良介绍。

娄底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文艺科科长陈遗志说:“李老师成功复原了宋代湘乡窑的兔豪盏、窑变系列,这是对研究湘中陶瓷历史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为恢复娄底文化历史记忆出了一份大力。”

如今,李新良的工作室里常有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他还想通过网络平台,将陶艺制作过程进行分享。

24

(李新良在教学)

“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陶艺这门技艺,不管以后传承的路怎么样,我一定会把这门手艺学到老、传到老。”李新良说。

守忆,守住娄底文化记忆,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新彩。

守忆,是张良龙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每件老器具都诉说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是罗顶吾对渔鼓艺术的执着传承,每声鼓响都承载着文化韵律与温暖故事;是李新良对陶瓷技艺的匠心修复,让历史碎片在巧手中重生,焕发新的光彩……在娄底,无数守忆人正以独特方式,镌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印记。

守忆,守的不仅是记忆,更是背后的文化血脉。在他们努力下,古老智慧不再是尘封过往,而是鲜活现实。

守忆,是传承力量,文化新生。在守忆人坚守与创新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本集编导:王欢 本集摄像:刘森 聂曦 梁自科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邓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