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见证聚欢别愁,牵连起爱情、亲情、友情;宴,是人生的记录卡,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许与憧憬。
人生千百味,一宴知千年。宴,亦是跨跃时空的文化韵味,一个地方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缩影。
农村的宴,乡土的情,最牵动人心的原乡味道。
农村的宴,远方的诗,探寻心灵净土的舌尖之旅。
一席村宴,万千福味……
农村酒席:最地道最纯净的乡土味道
岁末寒冬,是广大农村的农闲季节,但也是农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婚嫁、进宅、寿庆……喜事连连。
欢聚的日子总少不了一顿丰盛的酒宴,好的村厨就成了十里八乡的“香饽饽”。
尹仰能原本是一名煤矿工人,下岗后回到了老家双峰县花门镇,重新学一门技艺,成为了一名村厨。这些年,他与三代为厨的赵放军组建了一支村厨团队,在当地颇有名气,十分抢手。
(正在做厨的赵放军(左)与尹仰能(右))
(忙碌的做厨现场)
赵放军介绍,他们的村厨团队一共有20多个人,最多可以承接两、三百桌规模的酒席。
这次承接的寿宴,主人家比较注重传统,膀头肉、“五层楼”等是当地传统名菜都在菜单上。
(大碗膀头肉来了)
花门人对膀头肉有着一种执着的偏好,至少一桌双份。一些主人家甚至会每桌备四至六碗,一碗桌上吃,其余的供亲朋邻里打包带回去。
“五层楼”由蛋卷、猪耳朵、猪肝、蜜枣、酥炸等多种食材层层叠垒而成,一层一物,一物一味,以示酒席丰厚隆重,寓意步步高升。亦可增加食材做成“七层楼”“九层楼”,技法高明的厨师,最高可做到“十三层楼”。
(五层楼摆盘)
这些年,随着农村富裕了起来,花门酒席的菜单也在发生着变化。
尹仰能说,现在大家认为酒席上搞点新菜,显得客气一点,他们就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新菜品。
无论酒席菜单怎么变化,花门人刻在骨子里的待客盛情却坚定如一。花门酒席以丰盛著称,每一道菜都是硬菜,都是大碗菜。
讲究的主人家,通常要求用当地一种长方形木盘上菜,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上菜的人单手用木盘托举着八个大碗,十分考验臂力与技巧。
菜虽丰盛,但一点都不会浪费。酒席快结束时,主人家会给每位客人发一个塑料袋,没吃完的菜,都会被打包带走。
这天,双峰县城强胖家常菜馆的厨师团队专程来到花门,请尹仰能、赵放军两位师傅为他们展示制作一席最正宗的花门传统菜。
(观摩交流现场)
这群年轻人逐个乡镇拜访各地有名的老村厨,只为还原出最原汁原味乡土菜。
强胖家常菜馆负责人龚卫祥说,过去农村基本没有调味品,就一点盐,味精都少,乡土菜主要突出食材的本味。
(青菜叶包肉)
青菜叶包肉、荷折皮煮鱼、红薯坨粉炒豆豉,简单的乡土食材,朴实的加工方法,做出了最地道、最纯净的味道,令县城来的年轻厨师们惊叹不已。
农村酒席菜品的更新,是农村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而有人对儿时记忆中的家乡菜念念不忘,则是在回望来时路。向往,是前行的动力,回望,是心灵的归宿。一席农村菜,记述着演进、传承与重构的种种故事。
夜龙宴:山里人接待贵客的最高礼节
新化奉嘎山,地处雪峰山中脉,这里峰峦叠嶂,谷深林茂,与外界天然隔阻。近些年,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大山里变得热闹了起来,成了令人向往的休闲度假胜地。
(奉家镇下团村)
(炊烟袅袅的民居)
一到节假日或周末,奉嘎山各民宿的厨房就忙碌起来,准备着山里的美食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要数独具当地风情的夜龙宴了。
夜龙宴的菜肴,基本取材于村民的饲养所得,以鸡、鱼、肉为主。蒸钵肉、全鸡、全鱼、雪花丸子是必不可少的主菜。
蒸钵肉是新化膀头肉的一种当地做法,与全鸡、全鱼一起,是山里人待客的最高礼节。
配菜没有固定的菜品,腊肉腊肠、野菜、时蔬等,可以随意搭配。但通常会配齐十二道菜或九道菜,十二道菜寓意“月月红”,九道菜则取意“天长地久”。
(令人垂涎的夜龙宴菜肴)
(奉嘎山特色菜鱼冻)
在中国的宴席文化中,一般是上八道、十道、十二道菜,取双数,罕有上九道菜的习俗。
新化县奉家镇文化站站长奉小平说,村里的长辈告诉他,为人也好,处事也好,是很难事事周全的,人生忌太满,凡事做到九分就好。
传统夜龙宴,是全族或全村人的相聚,通常将桌子拼在一起,摆成长龙宴。由于多在傍晚或晚上举行,故称夜龙宴。
长龙宴广泛存在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在汉民族风俗中却十分罕见。这份不寻常,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新化属古梅山腹地,曾是瑶人的世居地。宋开梅山,置新化县,这片土地才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从此,大量汉族人陆续徙居新化,开启了一段民族融合进程。
奉小平认为,现在奉嘎山的特色民居——板屋,就是从瑶族人那里传袭下来的。夜龙宴这种连桌摆席的做法,也是吸纳了瑶族人的风俗习惯。
(夜龙宴现场)
随着奉嘎山文旅产业的逢勃发展,夜龙宴成了招牌文旅体验项目。被赋予了新内涵的夜龙宴,菜品更偏重于山野特色,民俗体验、山歌表演、茗茶品鉴等文化元素的加入,让游客在一饱口腹的同时,能更好地放松身心、感受愉悦。
(篝火欢舞)
当院落中央的篝火燃起,热情的村民拉起早已被水酒润红了脸颊的游客,围着火堆欢腾起舞,肆意享受着朴素简单的快乐。星空长夜,只此篝火人间!
花桥牛席:从乡村走向市场的味蕾盛宴
夜幕降临,冷水江市铎山镇花桥村牛席一条街灯火璀璨、车水马龙。从牛头吃到牛尾,一桌“全牛席”吸引着各地食客慕名前来解锁“牛味”。
(夜幕下的“牛席一条街”)
花桥村地处冷水江与涟源、新邵交界地带,354国道穿村而过,这里自古便是进入古梅山地区的要冲之地。花桥牛席由来已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
退休教师苏业江,专注花桥牛席文化研究20余年。他遍阅地方史志发现,探究花桥牛席的源起,得从新化人张虎起兵抗元讲起。
(苏业江查阅史志)
苏业江介绍说,张虎这个人自幼好武,武艺高强,但蒙古军是骑兵作战,武艺在战场上发挥不出来。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的梅山大族岩口梅王苏甘的后人。梅山苏氏的马军加入抗元义军后,义军的声势大张,一举收复新化、安化、益阳、湘乡、宁乡等县。
十三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无人匹敌,却在梅山地区遭遇了重大挫折。后来,虽然张虎兵败被杀,但蒙古人对梅山马军仍十分忌惮。为防止其重新集结,蒙古人强迫村民交出自己喂养的马匹,将膘肥体健的马充作军马,把其他马赶到花桥一带集中宰杀。
地名往往是历史的“活化石”,花桥村仍有“拦马冲”“杀马垅”的地名沿用至今。
这段杀马的历史,为当地留下了一批屠宰大牲畜的手艺人。后来,他们以屠牛为职业。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花桥逐渐成为了活牛交易、屠牛卖肉的集市。
(花桥村354国道旁的牛肉摊)
花桥牛市的繁荣,是人们对牛作为食材的极度热衷。饕客们对美食的极致探索,在花桥村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以吃牛为特色的美食传统——牛席。
1998年,在354国道花桥村段路边,第一家牛席馆“古月楼”开业。
古月楼创始人胡公明的儿媳苏敏介绍,当时没有高速公路,冷水江的工矿企业又非常多,354国道非常地繁忙,他父亲从中看到了商机。
如今,沿国道354,共有12家牛席馆林立两旁,花桥“牛席一条街”远近闻名。
(创新菜品“牛气冲天”制作过程)
花桥牛席有小牛席和全牛席之分。小牛席可从牛肉、牛排、牛百页、牛筋、牛肚等食材中按需任选几个菜品,一些门店也会贴心地提供数种牛席套餐供食客选择。全牛席所采用的食材涵盖从牛头到牛尾的各个部位,只要牛身上有的、能吃的,都可以在花桥牛席上吃到。
(色香味形意俱全的牛席)
花桥牛席有小牛席和全牛席之分。小牛席可从牛肉、牛排、牛百页、牛筋、牛肚等食材中按需任选几个菜品,一些门店也会贴心地提供数种牛席套餐供食客选择。全牛席所采用的食材涵盖从牛头到牛尾的各个部位,只要牛身上有的、能吃的,都可以在花桥牛席上吃到。
花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苏慧明说,近年,村里成立了牛席餐饮协会,汇集街区餐饮门店骨干厨师力量,推进新菜品研制与开发,不断探索“牛味”新境界,以迎合更多消费者的味蕾。
花桥牛席,带着乡村的味道,一头扎进市场经济的时代洪流,始终立足特色、勇于创新,不断焕发消费活力,成为了闻名遐迩的美食地理标签。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乡土社会的重构。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在变,对饮食的追求在变,村宴的内容与形式都在变,但那纯朴的乡土味依旧,朴实的精神价值依旧。一席村宴,记忆最深处的味道,永恒的心灵家园。(本集编导:袁引 本集摄像:聂曦 刘森 罗忠勇 梁自科 朱琪)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邓美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