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城市是故事的万花筒,每一面棱镜里,都映着千万张鲜活的面孔。
他们是“拾光者”,用热爱谱写人生的律动,用双手托起生活的重量,用脚步丈量街巷的温度,用坚守点亮城市的微光。
娄底日报社·娄底新闻网推出系列微记录片《拾光者》,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记录那些平凡却滚烫的面孔。
拾光而行,步履生暖。
愿你我都能看见光、追逐光、成为光。
本期推出纪录片《烟火》——
“老板,还是老样子!”
“要的,先坐咯!”
清晨的新化三星餐馆里,蒸汽氤氲。老板麻溜地烫粉、浇码,翠绿的葱花一撒,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便端上了桌。
这家粉面馆在这条街上守了18年,没有花哨的装修,几张桌子便是全部家当。角落里的配菜倒摆得丰富,酸豆角、榨菜丁、海带丝、外婆菜……随便夹一筷子,拌进粉里呼噜噜咽下,那股子熨帖劲儿,正是熟客们心心念念的味道。
老板两口子心里像装着本账,熟客的口味记得门儿清:“小张爱多搁葱花,小李总加两勺酸豆角,小颜嗜辣,每次都得额外添一勺,老吴饭量大,粉总得比别人多抓一把……”嗦粉的酣畅声、街坊间的寒暄声混在一块儿,才算是把新的一天真正叫醒了。
“一碗粉卖18年,不是我们不会变,只是舍不得让老顾客找不到回家的味道。”老板笑着说,期间,这条街的店铺换了一批又一批,有的甚至一年能换好几个老板,而我们始终在这里。
“我就住在这个附近,一直在都在这里吃,估计吃了几百次了。” 一位在店里消费了300多次的顾客说道。
夜幕刚垂,娄底市体育公园的夜市就醒了。食物的香气混着市井的喧嚣漫开来,成了娄底人最熟悉的夜晚底色——热辣辣的烟火气。
里脊肉饼摊前,铁板滋滋作响,老板娘手脚麻利地翻动着面饼,松软的饼皮裹着鲜香的里脊肉和火鸡面,远远就勾着人的食欲。
“面饼是我自己和的,里脊肉也是每天现腌的,鲜得很。”她一边说着,手上的动作没停,“知道咱娄底人爱吃辣,我还特意琢磨着熬了辣椒油,没敢用预制的,就怕少了那股子香劲儿。当初做好了先给家里人和朋友尝,都说味儿对了,我才敢出来摆摊。”
说起顾客,她脸上笑意更浓:“好多顾客特别暖心,吃了饼会主动发朋友圈,还把我的饼放进美食集锦里。之前有个老顾客更有意思,非要把饼推荐给朋友,还放话‘你不来吃,我就退群’,后来她朋友来买的时候跟我一说,我都不好意思了。”还有不少爱美的女顾客,怕晚上吃影响减肥,总会特意跟她说:“老板娘,中午帮我做份饼呗,晚上实在不敢吃。”
“在娄底打工,一个月也就三四千,还不自由。我是宝妈,家里孩子离不得人,摆摊就图个灵活,有事就能歇。”谈及当下的生活,她语气满足,“既能顾着家,又能有份自己喜欢的小营生,挺好。”至于未来,她也有打算,明年想再添个摊位,卖些冰饮,也能让我的摊子产品不那么单一。”
往深处走,烤串摊的烟火最是浓烈。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炭火上蜷起边缘,摊主手腕一抖,孜然与辣椒粉便均匀地扑在肉串上,与滋滋作响的声响形成奇妙的共鸣。隔壁的奶茶铺,冰块“哐当”跳进杯底,凉丝丝的甜劲儿瞬间压下暑气。麻辣烫的汤锅里,荤菜和素菜在红汤里咕嘟着,老板抄起漏勺一捞,连汤带料倒进碗里,香菜蒜末一撒,哇哦,好一口热辣。
夜市的精彩,从来不止于食物的香气。娄底夜市的食客们,便是这场烟火大戏里最鲜活的角色。
有人站着吃,有人坐着聊,有人边逛边尝,汗珠子顺着额头往下淌,也挡不住往嘴里塞的动作。在这里,不用讲究姿态,只管吃得酣畅,活得自在。
当镜头缓缓拉远,整片夜市的灯火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在夜色里闪烁。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一碗米粉的暖到一片夜市的闹,烟火气在一天里完成了最温柔的流转。这人间烟火,不盛大,却绵长,日复一日地滋养着我们的鲜活与热爱,也写满了关于生活最动人的答案。(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静芳 刘新山)
一审:谭洲伟
二审:王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邓美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