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春娄底 > 历史文化

文化中国行丨红色故事·永恒的足音——毛泽东与娄底的深厚情谊

2024-08-16 09:32 娄底新闻网 邓鑫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红色,是娄底最鲜明的底色,这里走出了以蔡和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发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锻造烙下了鲜明的娄底元素。毛泽东的壮阔一生与娄底具有深厚渊源,青年时期的他不仅多次到访娄底境内考察调研,收获颇多,影响深远,而且与娄底的许多仁人志士有着深厚的师生情、同窗情、革命情,他们曾见证了这位人民领袖的成长、艰辛和风采,也曾同他一起呐喊、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汗漫九垓,遍游四宇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不仅时常深读“有字之书”、修学储能,同时坚持细悟“无字之书”、深入社会。他常常效仿旧时“游学先生”背上包袱和雨伞,路遇喜事或经过机关、学校时,便送上一副对联,换取馈赠,以资旅费,这成为青年毛泽东独特的人生经历,并因之受益终生。

在毛泽东的游学之旅中,曾有两次与娄底息息相关。第一次是1916年5月,他着布衣,打赤脚,冒雨从湘潭步行到娄星区万宝镇苍山居拜访学友刘国司。在此期间,毛泽东或外出考察,广泛接触人民群众,深入了解社会状况;或居家学习,如饥似渴读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自此,青年毛泽东找到了一条实践调研新路径,开启了数十载的调研游学之路,初步探索了改造中国的道路。

第二次是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从长沙出发,历时一个月,步行九百余里,以“沙滩为床,石头当枕。蓝天作帐,明月为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县,途经今涟源市甘溪、七星街、伏口等地,在涟源境内历经两天一晚。此次游学是历时最长、行程最远、收获最大的一次,毛泽东不仅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而且通过沿途与社会各阶层进行广泛交流,逐步提升了调查研究能力,对其在革命时期开展调查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崇教尊师,饮流怀源

毛泽东身上闪耀着诸多耀眼光环,其中尊师重道、温恭自虚便是其中典范,他也与许多娄底籍教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新化人陈润霖一生清贫,磨血兴学,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曾创办楚怡学校,并以此为阵地,始终对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行动给予热情支持。在毛泽东率领新民学会会员开展“驱张”运动时,他来往于长沙各校,号召在校师生和社会民众积极参加;在毛泽东发起创办文化书社时,他积极资助,让楚怡学校贩卖部作为文化书社的代销处。1956年,湖南一师举行纪念陈润霖逝世十周年座谈会,毛泽东为之题词:纪念陈校长夙荒先生———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

同为新化人的张干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与张干因额外征收学杂费有过激烈斗争,张干还提出要挂牌开除毛泽东。然而,成为国家领袖后的毛泽东仍牵挂着这位旧时校长,在自己的家宴上主动向周士刊打听起张干来,听闻他“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且家口甚多,生活极苦,便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拨给津贴米若干,供资养老”。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对老师的关心却是绵延不断的,1951年秋,他还邀请张干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陪老校长参观中南海。

毛泽东在一师的国文教师袁吉六、历史教师颜息庵和罗元鲲、物理教师罗教铎都是娄底人,他们不仅是毛泽东身正为范的引路人,也是他革命道路的支持者,毛泽东也对老师们敬重有加、关怀备至。毛泽东曾亲笔为袁师题写“袁吉六先生之墓”的墓碑,这是他唯一一次为人题写墓碑;曾在得知颜息庵逝世后悲痛感叹“先生是有学问、有道德之学者”,深切怀念恩师;曾高度赞赏罗元鲲自食其力的言行风范,为其亲笔题写“力食居”;曾亲自写信慰问病中罗教铎,探问其身体和生活状况。

同窗情谊,同气相求

志同则道合,道合则无虞。青年毛泽东在校园中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同学,包括蔡和森、罗宗翰等娄底人。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像漫漫黑暗中的夜明珠,以自己的智慧、行动,照亮雾霭茫茫的旧中国的星空,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毛泽东与蔡和森从青年时代开始结交,始终谊切苔岑,他们不仅是一师志同道合的学友,也是新民学会心心相印的会友,更是革命斗争中肝胆相照的战友。杨昌济老师盛赞毛泽东、蔡和森:“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蔡和森为革命英勇牺牲后,毛泽东悲痛万分,曾深切怀念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不仅高度评价了蔡和森的一生,也体现了他们之间如松柏般万古长青的情谊。

在毛泽东、蔡和森周围,还团结和凝聚了一批有志于改造社会的进步青年。他们相互激励、相互支持,热烈地探求革命真理,勇敢地投身社会实践。从毛泽东组织“学友会”开始,罗宗翰就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他们一起齐心协力地组织好“学友会”,并密切配合工人夜学有关工作。罗宗翰加入新民学会后,与毛泽东一同站在“驱张运动”的最前列,进行联络、宣传、请愿等工作。毛泽东在革命事业上的奋斗精神也深刻地影响着罗宗翰,激励着他同毛泽东一样成为了革命的先锋。后因工作劳累,大病不起,口吐乌血而死,毛泽东深感痛惜,题写了“羡哲嗣政教长才竟成千古,叹吾党革命先锋又弱一个”的挽联,从中可看出他对罗宗翰的高度评价和悲痛之情。

此外,冷水江人余盖也是毛泽东早期革命的亲密战友之一,他是湖南第一批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双峰人胡崇诚在辛亥革命时期与毛泽东在学堂相约剪辫,后受毛泽东影响积极投入农民运动。涟源人罗驭雄十分敬重毛泽东、并深受其影响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在革命道路上共进退。

刎颈之交,同舟共济

在革命的烽火岁月中,毛泽东与娄底人蔡畅、李聚奎、成仿吾、姜齐贤等结下了患难与共的革命情、风雨同舟的战友情、纯粹赤忱的同志情。

蔡畅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也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她一生十分敬重毛泽东,坚信无论革命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有毛泽东同志同大家在一起,革命就会有希望。因此,不论在红军长征道路上,还是在数十年的革命岁月中,她都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的一边,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他的正确革命道路。毛泽东也始终高度信赖蔡畅,对蔡畅的妇女工作高度重视,蔡畅请他为妇女刊物题词,请他给妇女干部讲话,他从未推辞。文化大革命中,天安门出现“打倒蔡畅”的标语时,毛泽东很恼火,马上站出来说话:“蔡畅是老实人,连蔡畅也要打倒,那就‘洪洞县里没好人’了。”这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深厚感情,完全是他们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凝结而成的。

成仿吾不仅是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无产阶级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他一生五译《共产党宣言》,圆满完成毛泽东交付的重任,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作出重大贡献,是毛泽东在教育战线的坚定战友。白衣将军姜齐贤在毛泽东的鼓励与支持下于1935年入党,他身经百战,历尽艰辛,是红军卫生工作创始人之一,是毛泽东卫生领域的后方保障。毛泽东甚至曾破例为姜齐贤的母亲70大寿题写“国之贤母”的寿幛并赠送亲笔签名照。此外,娄底还有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李聚奎,毛泽东的“救命菩萨”李中,毛泽东发展的湖南第一个共青团员彭平之,毛泽东亲自介绍入党的卢天放等早期共产党员。

毛泽东与娄底的深厚情谊,是娄底人民的骄傲,是城市的精神财富,亦是人们心中永恒的足音。毛泽东对娄底有志之士的“情有独钟”,恰恰也体现了他们身上的杰出品质和光荣传统:坚韧、勤奋、尚德、自强,这不仅是娄底的城市精神,而且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我们要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娄底,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贡献娄底力量。(中共娄底市委党史研究室 邓鑫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