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春娄底 > 人物

曾昭抡(2)

2011-11-15 16:12 娄底新闻网 刘新初 许遂龙 罗绍志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投身民主运动

1936年12月,曾昭抡教授率北大慰问团13人,携带捐款捐物等前往绥远(今呼和浩特市)慰问前方抗日将士,与傅作义将军晤谈。他应邀为当地军民作了8场有关毒气及防毒知识的讲演,消除了恐惧心理,增长了防毒知识和能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初迁长沙,再迁昆明,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曾昭抡为筹组这一大学的负责人之一,并一直在联大任教,专心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毅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投入到抗日和民主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西南联大有名的进步教授之一。

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曾昭抡看到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就一反过去不问政治的态度,转而关心时局,选择了跟共产党走的道路。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他1944年在昆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与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感召下,他在社会各种时事会,演讲会上发表反蒋、抗日的民主言论,受到进步师生的爱慕与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建成。到缅甸去考察,是许多爱国青年共同的愿望。一来因为滇缅路是抗战阶段中重要的国际交通路线;二来因为滇缅边境,向来是被认作一种神秘区域。这里人口异常稀少,汉人的足迹尤其很少踏进,据说不过是个充满瘴气、放蛊神奇的故事之境。1941年3月,曾昭抡和20多位同伴,由昆明到滇缅边境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他们由昆明往西,一直到中缅交界处的畹町,前后15天,行程964公里,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真实地记录了边陲民族的风土人情,珍贵稀有的植物和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曾昭抡著的《缅边日记》于1941年出版,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人文史料。

抗战胜利不到一年,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内战,曾昭抡的反内战、反独裁的言论更为激烈,因而遭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严密监视。为避免迫害,他于1946年偕同夫人俞大絪再渡重洋,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课程,并潜心科研,从事原子能的考察研究工作。1948年他赴欧洲讲学,1949年初在香港报界工作,并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等待时机回大陆。

1949年夏,全国面临解放,曾昭抡闻讯,欣喜若狂,自感报效祖国、施展其抱负的时候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邀请他回国出席会议,参加祖国建设,并派潘汉年前往香港迎接。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应召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6月19日,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筹备会成立大会在北平举行,他是120余名代表之一。9月在参加一届政协会议筹备会的134名代表中,他属文化界,是全国唯一的科学家代表,参加了政协组织法草案整理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抡受党信任,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长。1953他担任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他在潜心钻研科技教学的同时,自策自励,诚诚恳恳致力于行政事务工作。在担任高教部副部长时,他经常深入国内各个高等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科研情况,听取知识分子的意见和要求,摸索解决发展高等教育与科研中的问题。他兼职虽多,但他不忘曾家祖训,不图虚名,讲求实效,兢兢业业为国效力。他平日尽管行政事务缠身,但对科学研究工作从不放弃,他对有机氧、有机硅、有机硼及其他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合成方法和新的反应,从而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化合物。在制备谷氨酸醌胺、酚类化合物及甘油酯等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他改良的马利肯(Mulli—Ken)溶点测定仪曾为我国各大学所普遍使用。曾亲自审定一万五千多个化学名词,为祖国化学名词的统一命名和规范化作出了贡献。他根据在美国时对原子能的考察和研究著有《原子和原子能》一书,深入浅出地普及原子能科学知识,宣传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广阔前景。

他身为领导干部,严守勤俭家风,处处以身作则,生活从不特殊;他衣着朴素,家中摆设也很简单,但遇他人经济拮据,即解囊相助。1953年,他去福州、厦门检查工作,火车只到上饶,随从人员准备让省里派出小车来接,他却坚持和大家一道乘公共汽车和步行。1956年他率领高等教育考察团去苏联,不住单人房间,坚持和代表团成员一起居住、生活,赢得人们的尊敬。

矢志科学研究

为了发展全国科学事业,1957年,他和几位著名学者、教授联名,向国家提出一份《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在反右斗争中却被视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纲领,遭到批判,被错划为右派,撤销了一切职务。对于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爱国人士来说,这的确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和打击,但他并未动摇自己强烈的事业心。1958年4月,他应武汉大学之聘,征得中央有关部门同意,离开北京,执教武大化学系。这时,曾昭抡已年近花甲,忍辱负重,虽背负着全国“七大右派”之一的招牌,仍孜孜不倦地工作,认真教学,潜心科研,披阅图书,查找资料。在他的领导下,武大化学系建立了有机化学教研室,开办了元素有机专门化学,他任教研室主任,编写了三百多万字的讲义,主讲“有机合成”、“元素有机化学”等课程,并先后建立有机硅、有机磷、有机氟、有机硼和元素高分子等科研小组,这大约是一般人工作量的三四倍。特别是对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组织撰写了《元素有机化学》丛书。此书内容丰富,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反映了当时最新的科研成果,受到专业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姜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