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春娄底 > 文化娄底

娄底文化的魅力——《文化娄底:谭周易散文辑萃》序

2022-03-18 22:20 娄底新闻网 喻晓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文化,体现一方土地的精神素质和生存状态。

娄底,地处湘中。西联武陵,南接衡岳,境内有大熊山、龙山、资江、湄江、涟水、孙水,丘冈起伏,水系纵横,先楚遗韵,人杰地灵,自古民风纯朴强悍。娄底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滋养了几百万湘中生民。湖湘文化,其特质,简单说来,就是呷得苦、耐得烦、扮得蛮、睿智、刚直、勇猛。

耕读是一种文化传统。“当穑而食,桑麻而衣”,主业是种地,捎带着读点书,自古如此。我们那里真正如刘蓉那样的书香门第极少,大多数人,但凡有丁点儿条件,就必须开光点眼,识几个字,这是普遍的生存意识。新化多山地,旧时百姓十分贫困。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我在大熊山民俗博物馆里,见到了古老的犁杖、鱼篓和纺车,也见到了很多各个时代的课本、通俗演义和经典古籍。那些发黄的纸页,经历过久远的岁月和无数人的手,成了值得收藏的历史文物。

耕读观念的存续与深入人心,是世代农民精神的支柱。文脉不息,读书充实了心灵,知识扩大了眼界,人们能更深刻地认识脚下的土地,辨识时代风云,更理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我是1945年走进学校的,厅堂、公屋、祠堂,土砖当凳,木板当桌,用最简陋的方式开始读书生活。启明小学,为了未来,山村的学校,开启了一线文明的曙光。文化和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成就了很多桑梓才俊和草莽英雄。

尚武也是一种文化。小时候,冬天闲时,村子里的年轻人办起了习武班,耍枪弄棒,托砖举鼎,既为强身健体,也为防身自卫,教头大都是新化人。新化乃蚩尤故里,梅山文化发祥地,拳种很多,流传著名的梅山武术。古风绵延,尚武报国,黄埔军校第六期新化人就有52个之多。近年,到处都兴办武术学校,曹家学区一次就有1200多人参加段位拳“县考”,可见武术普及之广泛。

谭君周易,系娄底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他是地道的本地人,熟悉并热爱这片土地。他搜古探今,访贤寻雅,品读历史,品读山水,品读田园,品读人物,写成了《文化娄底:谭周易散文辑萃》这本书。

书分四辑:红色湘中、走进湘军、烟雨梅山、书画娄底。虽因难免遗珠,但总体上反映了娄底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翻阅全书,娄底山水置于案前,历史人物奔来眼底。风烟并不遥远,让年轻人不仅知晓蔡和森、贺国中、李聚奎等我党早期一大批英雄人物,还认识一下曾国藩、刘蓉、罗泽南、杨昌浚等湘军人物,了解一下涟水创造的传奇,梅山飘荡的山歌,傩戏中带着原始气息的舞蹈,再欣赏一下王憨山、邹传安、彭利铭、颜家龙等当代名家别具一格的翰墨丹青,也许,娄底的印象就会更具体和鲜活起来。

我和谭周易认识始于2016年,那年7月26日,他作为一名组织工作者,负责联络协调涟源市湘剧团进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等相关工作,邀我去中国评剧院看戏,戏名《烧车御史》,是该团精心创作的一部廉政题材的大型历史湘剧。我小时候只看过木偶戏,谁家办喜事,就唱几天木脑壳戏,戏班子都是来自双峰。这些具有浓厚乡土气息、根据通俗演义编成的戏剧,亦庄亦谐,让我在笑声中,多少明白了一些历史事件和忠奸善恶。惭愧!作为湘人,这次是我平生第一次看湘剧。涟源市湘剧团是湖南省保留的少数基层湘剧团之一,上中学时,我去蓝田,路过剧团门前,但没有进去看过戏。这次看湘剧,剧情、声腔和形体表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谭周易创作歌曲,练习书画,写些散文,对本职工作非常勤勉。常见他在微信群里发表一些自励的话,心有目标,精心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如有一天他写道:“世上最宝贵的是时间,绝不可以让生命虚度!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这样的话,听之铿锵,令人激奋,年轻人可铭之座右。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决定国家的未来,也决定一方土地的兴衰。创作《文化娄底:谭周易散文辑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弘扬娄底文化,当是我们每一个娄底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简介:喻晓,1941年生,湖南娄底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解放军报》文化部主编,高级编辑。大校军衔。

责任编辑: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