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春娄底 > 文化娄底

我家在娄底:美好家园 心之所向

2023-02-13 09:49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 谢暑光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在我心里,一座城拥有着历史的重托、时代的呼唤、生命的旋律和飞翔的梦想。娄底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涌动着无限的活力,正昂首向着新的征程进发。”著名作家谭仲池在他的散文《湘中明珠是娄底》中如是感慨。

将梦想的种子撒入家乡的土地

一场春雨的滋润,在涟源市龙塘镇珠梅田凼,油菜迎来花期,黄灿灿的花骨朵含苞欲放。

云河新村村民刘波,自称“农民波波”,这个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的职业农民,过去一年经受的考验可不少,早春时节的雨雪冰冻,春夏之交的强降水,夏秋季的持续干旱……每一次极端天气,都可能让他一年的辛劳打水漂。然而,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和帮扶下, 刘波带着乡亲们用精细的田间管理规避不良天气影响,用机械化、信息化降成本、提效率,终于打破“靠天吃饭”的困局,稳住了粮食产量。“亩产1000多斤亩,在今年算是高产了,现在的主要目标就是把米卖出去,卖个好价格。”农闲时的刘波并没有闲下来,他开着新买的小货车为娄底城区的客户送米。刘波有过5年军旅生涯,退役后在省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2008年,看到年迈的父亲无力再种田,为了不让家门前的良田荒芜,刘波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扁担”,从西装革履的“刘总”转型为黝黑结实的“农民波波”。

在田间劳作的刘波(聂曦摄)

为改变父辈那代人低效的生产方式,他创立公司、组建合作社、培育和推广优质水稻品种、编制标准化作业规程,在实践中摸索,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不仅带动自己村里人致富,还带动全市10多名退役军人创业。

“我曾经是一名扛枪保卫祖国的军人,现在是一位能为我们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职业农民,习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刻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作为新农人,我将牢记肩上的责任使命,多种粮、种好粮,用实际行动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站在高处俯瞰自己承种的广阔土地,刘波信心十足。

收割后涟源市龙塘镇珠梅田凼(马驰摄)

人勤地不懒,土地对辛勤耕耘的人,从来不吝啬。冬日暖阳下,田野里处处五彩斑斓,娄星区高登河畔的花溪村,郊游的人们络绎不绝,尽情享受惬意的美好时光。

花溪村曾属采煤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里地层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不够、田地抛荒,恩口煤矿关闭后,村里经济凋敝,青壮年纷纷逃出贫穷的家园外出寻找出路,村子几乎成了“空巢村”。花溪村村支书谭满平介绍,“我们花溪村是恩口煤矿的采空区,过去环境很差,道路到处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

面对长期采煤造成的窘境,花溪村实施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改造,盘活荒山荒地、闲置空房等集体资源,将“田园、乐园、家园”融为一体,花溪村开始重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曾经离开家乡的村民纷纷闻讯归来。

娄星区高登河景观工程(市广播电视台供图)

因最近气温较低,游客减少,花溪谷主人杨柳终于能够腾出时间演奏一下很久没碰的古琴,犒劳一下自己的文艺情怀。

演奏古琴的杨柳(马驰摄)

杨柳在花溪村出生长大,和当地许多村民一样,20多年前她迫于生计跟着父母外出谋生,2019年春节回乡后,年事渐高的父母不想外出了,劝说儿女们留在家乡发展,为改变家乡做点贡献。杨柳姐妹三人当即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推举杨柳牵头,流转近千亩土地创办农俗文化产业园,种植玫瑰500余亩,配套开发了花海观光、玫瑰加工、古琴和瑜伽培训、民宿体验等项目,并给它举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花溪谷,只要天气晴好,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像蝴蝶一样飞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回来做这个事,我说也许就是对家乡割舍不下的一种情怀,毕竟是土生长在这里的人。”杨柳说。

游客打卡花溪谷(市广播电视台供图)

点滴民生实事 汇聚美好生活

家园变美,真正受益的还是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高灯河是涟水一级支流,因河流落差大、防洪能力偏低,过去,每到汛期,河岸时有坍塌、农田经常被毁,村民们担惊受怕,苦不堪言。近年来,娄星区统筹推进河道清障、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景观建设八大工程,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高登河还给人们。从空中俯瞰,碧绿的高登河如一条玉带,珍珠般地串连起一个个美丽屋场、农业产业项目,它既是一条生态景观带,也是一条产业兴旺的区域经济发展带。

岸绿景美的娄星区高登河(市广播电视台供图)

在乡村,一个个美丽屋场竞相绽放,在城区,隐藏在高楼大厦后面的背街小巷,被打扮成一条条精美小巷。娄底二中对面的观音冲路是连接娄星南路和涟滨东街的一条环形路,在花山街道大桥社区生活几十年的李奶奶,每天都要沿着这条路出行,“以前我们出去买个菜,宁可绕着走,也不走这条街路,路面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崴着脚,一到下雨天,车子一过身,溅起你一身的泥水。”

娄星区大桥社区 观音冲路(李炎林摄)

民之所愿,政之所向。为打通肠梗阻,娄星区下足绣花功夫对观音冲路进行提质改造,结合“望湘门”“老码头”等传统元素打造历史文化墙,让老旧小巷变得更有味道。

“你看现在路面多干净多宽敞,不仅我们出行方便了,而且小朋友们上下学也安全多了,这件实事办得好!”一说起今昔对比,李奶奶连连点赞。

在花山街道铁东社区,一场楼宇会正开得火热,开会的目的,除了就文化巷的提质改造征求居民意见外,还有收集群众诉求,东家询问何时加装电梯,西家反映白蚁防治困难,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社区干部一一给出答复,不能现场答复的全都记录在案,对于居民赖江连反映自家楼顶漏水问题,当即安排楼栋长和网格员跟随她现场察看,并帮她联系好施工人员。“我们的房子有点老旧了,问题比较多,有求必应,但社区事无巨细都帮忙协调解决,我们住在这个小区里面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的,很和谐很温馨。”赖江连告诉记者。

娄星区铁东社区楼宇会(马驰摄)

铁东社区是铁路职工家属的聚居区,随着铁路部门改制与城市的不断发展,这历史包袱越来越多。如何将矛盾就地化解?铁东社区在网格的基础上,组建最小治理单元“一长二员”,即“楼栋长+网格员+信息员”,形成“社区、网格长、‘一长二员’、居民”的四级管理体系,确保信息贯通、快响灵活、不留死角,以社区“小网格”为杠杆,撬动基层“大治理”。花山街道铁东社区书记李明志告诉记者,“只要一接到群众诉求,我们的‘一长二员’在15分钟内必给出回复,真正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里办。”安装监控、规划停车位、整理排水沟、修缮路灯……一件件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被精准解决,点点滴滴的变化,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材料谷”里的青春力量

在娄底经开区大埠桥西阳河畔,和翩跹的白鹭一起迎接每天第一抹晨曦的,还有晨跑者陈玲,她元气满满的一天,是从跑步开启的。“我特别享受这种跑步的感觉,跑完步,把一天中最困难的事情做完了,其他的事情会更轻松一些。”

当跑步鞋换成高跟鞋,陈玲的角色,切换到湖南湘江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组织管理层晨会、审签文件、下车间例行检查……就像跑步一样,推进每一项工作,她都干净利落,雷厉风行。

陈玲在家门前的乡间公路上晨跑(马驰摄)

陈玲是大埠桥中阳村人,也是一名“电二代”,几十年前,父辈们亲带亲、邻带邻,以一种团队冲锋的方式走南闯北,从事高压电安装工作,闯出“输变电湘军”这一响当当的名号,技术致富的老板们纷纷回乡办厂,助力家乡发展。

陈玲对记者说,“我们的业务拓展到了全球10多个国家,在国内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我们总部一直在娄底,通过总部经济把各地的税收带到娄底来,把产业链做长。”

近三年,因国外疫情错综复杂,湘江电力集团暂停海外业务,而是苦练内功,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开拓新的空间,以实际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陈玲家的不远处,新长成的电力科技谷身姿挺拔,目前,这里已入驻了数十家电力企业,过去,以劳力输出为主的娄底经开区大埠桥,摇身一变成为优秀电力企业聚集地,与钢铁新材、工程机械一道,支撑起娄底经开区“两主一特”的产业格局。

1993年出生的肖微是湖南涟钢技术中心的研究员,来娄底工作以后,她说自己一直有种被捧在手心里的感觉。“我们涟钢对人才非常爱惜非常尊重,经常对我们表示慰问,并组织召开交流会、研讨会,给我们搭建一个互相学习进步的平台”。

肖微在实验室(聂曦摄)

肖微是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博士,2022年,娄底出台人才新政“36条”,湖南涟钢、VAMA等一批“材料谷”相关企业纷纷发出“招才令”,尽管肖微已收到国内很多大型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她最终选择在涟钢就职,除了奖励补贴、住房保障等“真金白银”的激励,更吸引她的是娄底硅钢产业的光明前景。“来钢企和我的专业是非常契合的,我希望能把我博士所学到的知识,应运到涟钢的硅钢产业上来,为娄底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作出应有的贡献。”

硅钢,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促进电气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战略材料。依托娄底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千亿产业集群的雄厚实力,这两年,娄底硅钢产业风生水起,行业高端人才纷至沓来,他们把娄底当作追逐人生梦想的舞台,也当作安身立命的家园。

春节假期过后,娄底市洪申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热火朝天,自来涟钢的钢卷被裁切成一块块平整的钢板,它们将广泛运用于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装配式建筑等领域。

32岁的伏德雅既是公司董事长,又是产品质检员,每一条生产线的运行参数他都烂熟于心,每一款产品的质量他都要严格把关。

伏德雅在检验产品质量(彭鹏摄)

伏德雅告诉记者,“别看只是钢卷变钢板,但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消除钢卷中的内应力,使开平出来的板子更加的平整,这一个生产环节的技术非常关键。所以,公司生产出来的每一件产品,我都会有亲自把关,确保交到客户手里的产品百分百达标。”

三年前,伏德雅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村经济方向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头扎进钢铁深加工领域,和很多创业励志故事一样,伏德雅也经历一段艰难的初创时期,那时他每天守在与人合租的厂房里,管理、生产、工艺和技术研究都亲力亲为,吃住全在厂房解决,一遍遍反复测试,一次次调整参数,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公司生产的产品顺利通过了外资客户的验收。过硬的质量是最好的市场通行证,目前,洪申科技已具备90万吨/年的钢材加工能力,成为娄底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的一股新生力量。

吾心安处即是家。

在娄底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能收获硕果,追逐梦想的人可实现梦想,归乡者能安放乡愁,异乡人能找到归属,弱者能得到关爱,强者能大有作为,它不辜负每一个奋力奔跑的人、矢志奋斗的人、砥砺前行的人。(谢暑光)

责任编辑:谭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