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新娄底APP
向东街,是新化县城一条市井老街。从清晨一碗牛肉面,到午后一杯新化红茶;从古朴的深宅大院,到热闹的酒吧小馆,向东街将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时尚氛围相结合,古街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图片由吴永华 方建宏 王黎明 谢鹤君 曾湘涛 提供)
新化于宋代设县,依资水建城。千年以降,向东街,始终是县城的中心街道,是新化唯一保存着原有市井特色的老街,是千年古县的缩影。新化人的一天,从一碗鲜香麻辣的红汤牛肉面开始。
面,是古今新化人都为之魂牵梦萦的一碗吃食。向东街古时连着水运码头,船来帆往,对忙碌的客商而言,吃碗面方便又实惠,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面街”。“老国面馆”是家百年老店,罗姿宜是面馆的第4代传人。小小的档口里,两口大锅热气腾腾,能同时煮上七八碗面,可依旧无法满足众多赶早而来的热情食客。
“汤料是从我们老奶奶那辈传过来的,是自己制作的秘方,香味独一无二。”说起自家的面,罗姿宜满是骄傲。
大片的五香卤牛肉、鲜亮的红汤、浓郁的山胡椒油,这碗面代表着正宗的“新化味”。大碗吃面,大块吃肉,在麻辣的刺激下微微发汗,在向东街吃上一碗红汤牛肉面,是种味道,也是种感觉。
“香香的麻辣味,我们吃了都上瘾了,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来吃。”顾客刘姝姝说。
“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在这里吃面,主要是香辣味特别正宗,其他的地方一般吃不到。”顾客曾宪文说。
一碗牛肉面,成就了向东街的美名。古巷深深,面馆随处可见,食客络绎不绝,牛肉面每天要卖出6000多碗。
“以前我们向东街是一条古老的街,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希望把我们向东街的面条发扬光大,一直传承下去。”罗姿宜对未来充满期待。
百年前,资江的水运优势,造就了新化的市井繁华,江西、湖北等地的商贾,纷纷来到这座“楚南望邑”行商置业。新化古有九巷十八街,而今岁月沧桑,唯有一条向东街留存。但老街之上,烟火气始终绵延不绝。向东街至今保存着阁楼、宅院212座,皆是“青砖黑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每一处古建筑都得到合理利用,沿街200多个铺面鳞次栉比。
其中有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慎德堂,它的第一任主人是清末秀才刘慎德,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座展示新化传统文化的“博物馆”。踏进慎德堂的青石门槛,便仿佛置身文化的时空隧道:碑文石刻、雕花木器……530多件藏品诉说着当年故事。
卿志斌,是慎德堂如今的主理人,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2019年,他和几位好友一起,将慎德堂改造成梅山民俗文化展览馆,免费开放。
“这个是清朝晚期的一个花轿,雕工非常精湛,上面的蝙蝠寓意‘福’在眼前……”卿志斌对这里的藏品如数家珍。
在慎德堂前厅,花轿、妆匣、千工拔步床等传统婚俗老物件独具特色,去年有近40对新人在这里许下白头之约,花轿迎亲、凤冠霞帔,仪式感满满。
“我们想把这座老宅子打造成为外地游客了解新化梅山文化的窗口,成为游客打卡的一个地标。”卿志斌坚定地说。
漫步在向东街的青石板路上,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闲暇的午后,在这里喝上一杯地道的新化红茶,那就更惬意了。新化是湖南红茶的核心产区,百姓素有种茶、饮茶、以茶待客的习惯,一壶新化红茶,颜色橙黄明亮,口感甘鲜纯爽。
向东街上,面馆的数量排第一,茶馆排第二。新化人习惯邀上三五好友,寻一处静谧之所,品一口传承千年的韵味。
向东街的活力,从早到晚。华灯初上的老街,又是一番别样风情,火红的灯笼随风摇曳,街边的店铺热闹非凡。慎德堂里,文化盛宴热闹开场,空灵悠远的新化山歌、潇洒飘逸的梅山武术轮番上演,每逢节假日都是游客满堂。
“向东街古色古香,很有历史文化氛围,在这里听听戏、品品茶,我觉得挺不错的。”游客姜慧玲赞叹道。
向东街不长,不过200来米,旺季日均人流量却达到3万人次,“慢生活”与“烟火气”,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游客量的激增,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00后”冯灵湘放弃在杭州的主播工作,回乡和小伙伴们共同创业,盘下一座四合院,开起了民宿、清吧。“现在年轻人对古风非常感兴趣,而且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相信这里的发展前景很好。”冯灵湘信心满满地说道。
返乡创业的青年人给向东街注入了新鲜血液,新化县也充分挖掘向东街的历史文化特点,推广传统美食、地方民俗,同时针对年轻人喜爱的“夜游”模式,布局民宿、乐队、影楼等新业态,努力打造更多元、个性化的新兴消费模式。
“我们将大力推动非遗文化、传统文化与特色古街区融合发展,着力让传统街区‘热’起来,文旅经济‘活’起来。”新化县安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澍说。(通讯员 常俊强 陆明炬 曾湘涛 潘娟)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