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坛艺苑 > 原创文学

年味娄底丨珠梅抬故事:在年味里打捞千年时光

2025-02-26 16:58 娄底新闻网 梁秀琼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清晨六点,湘中腹地的珠梅村还沉睡在霜色里。七十八岁的刘老倌已经扛着竹梯来到祠堂,吱呀一声推开朱漆斑驳的木门。祠堂天井下,十二个少年正在试穿蟒袍玉带,他们即将化身《穆桂英挂帅》里的杨家将,被抬上三米高的铁架。这是珠梅村延续六百年的春节仪式——抬故事,此刻,时光正在这里折叠成奇妙的重影。

铁骨上的年轮

在珠梅村,年味是从铁锤与铁砧的撞击声里渗出来的。腊月二十三小年刚过,村里的铁匠铺就昼夜不息地迸溅着火星。抬故事的核心是铁骨,这种用纯熟锻铁技艺打造的镂空铁架,要承载数百斤的重量直上云霄。匠人们遵循古法,将铁料放入焦炭炉烧至白热,反复折叠锻打九次,让每根铁骨都暗藏九重韧劲。

刘铁匠的曾祖父曾为光绪年间的抬故事打造铁骨,如今他带着两个儿子仍在坚守这门手艺。"铁骨要像竹子般中空有节,又要如青松般岿然不动。"说话间,他手中的铁锤精准地落在通红的铁条上,叮当声里仿佛回荡着六百年的光阴。铁匠铺门楣上"千锤百炼"的匾额,在炉火映照下泛着幽幽的光。

云端上的年戏

正月初七清晨,三十六架铁骨在晒谷坪次第立起。九岁的杨小满被绑上最高的那架铁骨时,嘴里还含着阿嬷塞的麦芽糖。随着三声铳响,八抬大轿稳稳升起,孩子们瞬间化作《白蛇传》里断桥相会的许仙与白娘子。绸缎在十米高空猎猎飞舞,惊得檐角蹲兽口中的铜铃叮咚作响。

最惊心动魄的是"观音洒净"环节。十二岁的李春花单足立于莲花座,左手持净瓶,右手柳枝轻扬。当铁架升至五米,她突然腾空跃起,在空中完成三周转体后稳稳落回原位。围观的老人说,这个动作和道光年间族谱里记载的一模一样,连衣袂翻卷的角度都不差分毫。

 血脉里的年魂

夜幕降临时,故事会转入祠堂。卸了戏装的孩子们围坐在天井里,听老辈人讲述抬故事的"三魂七魄":"铁骨是形,戏文是神,娃娃们的气韵才是魂。"烛光摇曳中,十五岁的传承人刘志刚展示着家传的"定桩功",这门让表演者在高空纹丝不动的绝技,需要从五岁开始扎马步练起。

在外打工二十年的刘建军今年特意留下没走。他抚摸着儿子表演用的铁骨,忽然红了眼眶:"我八岁时演赵子龙,阿爹在下面扶了三天铁架。"月光漫过祠堂的雕花窗棂,将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与墙上泛黄的先人画像悄然重叠。

当最后一架铁骨卸下时,村口的老樟树已经萌发新芽。抬故事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个村庄用六百个春秋写就的生存史诗。那些在云端舞动的孩童,那些在铁砧前佝偻的背影,那些散落在时光褶皱里的唱腔与招式,共同编织成中国年最本真的味道。这种味道里,有金属淬火时的炽烈,有绸缎裂空时的清越,更有血脉相承的温热,在年年岁岁的轮回中愈发醇厚绵长。 (通讯员 梁秀琼)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朱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