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坛艺苑 > 原创文学

铭记血火山河志,砥砺少年中国心

2025-07-01 17:33 娄底新闻网 聂嘉希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当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历史的记忆却从未褪色。那些浸染着血泪的往昔,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更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立志报国的强大动力。

翻开历史厚重的篇章,1931年的柳条湖铁路爆破声,宛如恶魔的号角,吹响了日本侵华的罪恶序曲。此后的十四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南京城的上空,弥漫着血腥的气息,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南京城墙下,三十万冤魂的控诉穿透八十余载光阴,他们的悲惨遭遇是对人性最残忍的践踏;重庆防空洞中,数千无辜百姓在黑暗与窒息中失去生命,那一声声绝望的呼喊,让滚滚长江水为之呜咽。日本731部队泯灭人性的活体实验,三光政策的残酷暴行,烧杀抢掠,所到之处一片废墟。这些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的悲剧,是千万个“小萝卜头”再也等不到的团圆饭,是无数个“赵一曼”留给孩子的诀别。历史用最惨痛的教训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强大的国家,人民就没有尊严,更没有安宁的生活。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但在这盛世繁华中,我们更应叩问初心使命。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里,通过投屏影像“穿越”抗战烽火时,是否意识到在某些关键科技领域,如芯片技术,我们仍面临着被他人“卡脖子”的困境;当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今天时,可曾想起沂蒙红嫂们用最后半碗小米救活伤员的无私奉献。再看看身边,有些同学对值日扫除避之不及,对父母索取无度,却不知太行山上的少年交通员,每日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封锁线穿梭六十里;有人沉迷于游戏中虚拟的“英雄”,却淡忘了真正的英雄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顽强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胃里仅存的只有草根和棉絮。这些鲜明的对比,不是对我们的指责,而是一声声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我们不能在安逸中丢失了精神的钙质,不能忘却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

身处新时代,报国的方式已悄然改变,但爱国的热忱从未减退。在粤港澳大湾区实验室里,年轻的95后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钻研,为攻克芯片光刻机关键技术不懈努力,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突破,都是在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添砖加瓦;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大学生村官们发挥聪明才智,利用电商直播,让革命老区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告诉我们,新时代的报国不必等待战火纷飞,它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攻克一道数学难题,是在为攀登科学高峰积累力量;做好垃圾分类,是在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一份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是在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储备能量。正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每个0.01毫米的精度提升,都是对先烈牺牲的最好告慰。”我们要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1945年8月15日”,这个特殊的日期,不仅是历史试卷上的答案,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荣光。从东北抗联遗址中先辈们的坚韧不拔,到贵州天眼基地展现的现代科技奇迹;从台儿庄弹孔墙上的战争印记,到港珠澳跨海大桥的雄伟壮观,历史的接力棒已然传递到我们手中。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勇气,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用智慧和汗水在量子计算机的代码里续写《少年中国说》的辉煌;在实践的道路上前行,在生态修复的树苗下传承《松花江上》的悲壮情怀,让五星红旗在科技、文化、精神等各个领域的巅峰高高飘扬。

勿忘国耻,是为了铭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立志报国,是我们对祖国的庄严承诺。让我们每个人都化作一盏炬火,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璀璨光芒,不惧风雨,不辱先辈遗志,不负祖国山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娄底三小五(9)班 聂嘉希 指导老师:康永惠)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