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坛艺苑 > 文艺人物

诗性栖居 水墨人生——蒋昌典中国画艺术中的笔墨灵性与烟火气息

2025-07-06 13:48 娄底新闻网 李黾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1

画家蒋昌典

在中国当代美术的风景里,蒋昌典先生就像一抹静谧的涟水,他驾一叶笔墨之舟,逆流而上,去寻找文人的深潭。这位生于1943年、来自湖南涟源市的艺术家,他把自己比作“布衣野老”,把诗、书、画合成为当代的文人图景。他的艺术既沿着宋元以来文人画的线索,在消费主义的狂潮中竖起了一根精神的标杆,一间满是书卷、挂满字幅的简陋画室,可以说是一间抵抗虚浮的中国画禅室。

2

中国画《春雷一夜响春篁》(69×69cm)

文人画的基本特点在蒋昌典这里得到再现。他懂得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里讲过的“颉有四目,仰观垂象……书画同体而未分”的“书画同源”古话,用篆籀笔触描摹物体,墨色深浅仿佛呼吸那样上下起伏。看看他画的花鸟小品《雨栖图》《水风荷气凉》,画中的荷茎提按顿挫带着颜体筋骨,莲叶泼墨蒸腾满是诗家清逸之气。更难得的是,他遵从着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里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一美学历程,画面上的题词大多是他自己所作诗词。在《南岳观日出》中有“金轮喷薄破鸿蒙”这样的雄浑意境,和画面的云海达成时空呼应。 这种诗书画的互文超越了形式拼贴,达到了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对王维的赞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而让文人画“三绝”传统在当代焕然一新。

3

隶书《 竹影松涛 》

蒋昌典的文人气质不是书斋里孤芳自赏的存在,他根扎在四十余年基层美术工作的厚土。回忆上世纪八十年初的涟源文化馆,并不宽敞的院子便是点亮一方文化灯火的殿堂。那时的昌典先生担任副馆长,已是多次入展国展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他,也是文学圈子里早已闻名的老前辈。回想笔者那时只是个二十四五岁的怀抱着文学梦的年轻人。文化馆里生机勃勃,各种培训如春雨般生发出来,蒋昌典先生和刘风先生、聂玉文先生常常提携本人。记得有多少次我拿着还没晾干的小小说、散文手稿,心情忐忑又满心期待地去敲开文化馆的大门。那些岁月,昌典先生总是对我多次鼓励,温和的目光里藏着对青年人的真挚和期许。纸页的簌簌声与恳谈的低语,交织成那个年代特有的文艺启蒙图景。

4

中国画《回看射雕处》(69×138cm)

昌典先生这种亲身参与并引领的“向下扎根”的创作姿态与育人情怀,在更广阔的层面体现为文化馆门前蹲守的速写岁月,使摊贩行人化作笔端鲜活的线条。钱钟书笔下蓝田古镇升腾的烟火气韵,最终沉淀为蒋昌典《丰收之夜》里那些庆丰收的农人剪影。这样一种植根于民间的创作态度,正好与他那种“向上攀援”的学术心态形成有趣的反差。当三一重工的标志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随企业崛起而生辉的时候,这家企业Logo的设计者蒋昌典却愿意隐匿在涟源小城里,一个人默默守着一方砚田。这样的“大隐隐于市”让他一直保有书生气,但骨子里又带着泥土和人间烟火的气味,像当初文化馆里的那盏灯,点亮了多少个无尽黑夜中赶路人的眼眸,无言地讲着一种艺术的薪火相传。

5

中国画《鹰扬万里》(69×69cm)

把蒋昌典放在美术史脉络里看,就会发现他在实验水墨痴迷、解构笔墨的时候,总是守住“线造型”的主干语言,把方增先《怎样画水墨人物画》带来的最初触动转化成个人的语汇。在主题创作走向宏大叙事之时,他却是从《书记搬家》等版画起步,捕捉民间生活里的幽默哲思,这样的双重性,在漫画创作里面最为醒目,他四次入选全国美展的《连体儿》《冤家路窄》等作,用夸张的造型承担起社会批评的任务,把汉代画像的诙谐传统嫁接到现代的漫画之中,让文人画“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变成当代的讽喻。就拿他笔下的《东郭先生和狼新编》来说,古人的故事在当代焕发出了锋利的思想光芒。

从美术哲学上讲,蒋昌典以“笔为筋骨诗为魂,创作性灵不炫新”为自明心志的宣言。他的创作不求制作性“炫技”,而是追求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所追求书卷气,追求“生”中有“涩”而“秀”清新秀雅的“生秀”之气。他的人物画《卧薪尝胆》中勾践的嶙峋骨相寥寥数笔以焦墨写就,衣纹如篆书般飞舞,背景全部留空。这种“遗貌取神”的写意精神,将齐白石在题画中一再阐发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理论推向精神层面上的当代阐述。其极简焦墨捕捉神髓、 舍弃繁复形似、以虚空聚焦精神的处理手法,也与元代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中阐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文人画“逸格”一脉相承,只是多了些强烈的历史人文情怀。而蒋昌典《荷》系列中破墨泼彩的现代性探索,也印证了他“养得几分书卷气,端知风骨在精神”的艺术观:技法更新终究要落实到人格的锻造上。

6

中国画《米颠拜石》(138×69cm)

对于当代美术生态而言,数码技术消解手工质感。但蒋昌典画画从不打草稿,全靠胸有成竹的即兴创作。展览机制产生了巨幅制作,但他仍在册页扇面上延续着私语的传统,跨界成为时尚。他的诗书画融通,源于他内心修养的自发。蒋昌典诗词赢得三十余次全国大奖的佳绩,远远超出大多专业诗人。这样守护文化根脉的人,令清华大学王鲁湘教授十分感慨:“雅人岌岌乎快成珍稀之物”。

7

中国画《屈子问天》(138×69cm)

蒋昌典汶川地震时的捐画义举,江苏教师纪念馆的无偿创作,印证着他对儒家经典《论语·述而》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游于艺”精神的当代诠释。文人画的高贵不在拍卖槌下的数字,而在《礼记·乐记》中的价值排序“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他七十抒怀诗中“惯历风霜岭上松”的自喻,是文人风骨的诗意显影。当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谭谈称赞蒋昌典“文化、书法、人品三者皆全”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代艺术家的成就,也是文人画精神在新时代复活的景观。

蒋昌典的艺术生命就像涟水那样静水流深。从1965年调进文化馆的青葱岁月,到今日“人书俱老”的垂垂老矣,蒋昌典的墨迹总是在传统与现代,民间与精英,守旧与革新的缝隙间寻求落脚之地。那些挂于湖南画院“文心逸翰”展上的画,是自我才情的一次亮相,也是个人艺术成长史的小剧场,当全球化洪流横扫一切时,这位湘中老人的执着表明,文人画真正的灵魂不是摹古的样子,而是把诗性智慧注入当代的生存体验中,用笔墨做船筏,载人载己,直达彼岸的精神自由之地。(李黾)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