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新娄底APP
(2013年,刘剑与湖南省交响乐团联袂举办“中国梦・娄底情”独唱音乐会。)
2018年3月,早春的北京仍裹挟着料峭寒意,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内却因一位湖湘歌者的登场而暖意融融、气氛炽烈。娄底籍女歌唱家刘剑,凭借一曲《五洲人民齐欢笑》的精彩演绎惊艳全场,在由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主办的“向经典致敬”全国声乐展演中荣膺金奖。当评审团主席孟玲宣布金奖归属之际,这位从涟源走出的艺术家,以30载的艺术生涯为积淀,圆满完成了从湘中腹地迈向国家艺术殿堂的声乐征程。
(刘剑参加湖南省2014年元宵晚会)
1995年,刘剑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师从老一辈著名歌唱家韦有琴教授,由此正式开启声乐艺术的专业化研习之路。这段系统的学习经历为她奠定了科学的发声根基与严谨的艺术态度。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期间,她更有幸获金铁霖教授、黄华丽教授等声乐大家的悉心指导,在民族唱法科学化的探索道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深厚的“学院派”背景,赋予她演唱既蕴含民间艺术的鲜活灵动,又兼具专业声乐规范精准的艺术特质。
(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刘剑获全国声乐展演金奖。)
刘剑丰富的舞台实践积淀,清晰勾勒出这位声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轨迹:2012年,她主演全本歌剧《江姐》,凭借精湛的戏剧表现功底,成功塑造了革命女性的艺术形象,充分彰显了声乐技巧与角色塑造高度融合的艺术境界。2013年,她与湖南省交响乐团联袂呈现“中国梦・娄底情”刘剑独唱音乐会,在《芦花》《龙船调》等经典声乐作品中,精妙诠释了声乐声部与管弦乐织体之间的交响共鸣。2015年,她随团出访泰国、老挝等国家,以声乐艺术为载体,构建起跨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获海外受众的普遍赞誉。精彩的艺术实践推动她声乐演唱技艺在多元艺术语境中得到系统淬炼,逐步凝练并形成了兼具甜美纯净特质与充沛力量感的个性化音色。
(2016年,刘剑获湖南省艺术节声乐比赛一等奖。)
从1997年获山东省青年歌手大赛金奖,至2015年获湖南省艺术节民族组一等奖,再到2018年全国声乐展演金奖,刘剑在20余年间斩获10余项重要专业奖项。尤其在“向经典致敬”全国声乐展演中,她在全国100余位专业声乐从业者中脱颖而出,演唱被业内专家评价为“声乐功底扎实深厚,艺术表现力极具穿透力”。这些奖项的获得不仅是艺术荣誉的累积,更是专业领域对她声乐艺术造诣的权威性肯定。
(2015年,刘剑领唱《长征组歌》舞台照。)
声乐艺术之精髓,在于音乐与文学的有机融合与深度统一,刘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与精准的把握。在演绎《我爱这土地》等艺术歌曲时,她将艾青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核心意象,通过细腻的音色调控与精妙的语气处理,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抒情图景。这种艺术转化能力,植根于她对诗化语言音乐性的深刻洞察:歌词的平仄韵律与音乐的节奏起伏,歌词的情感跌宕与音乐的旋律推进,在她演绎过程中达成了高度的艺术契合。
(2016年,黄华丽教授(前左)在首都师范大学为刘剑(前右)上公开课。)
2008年,正值艺术生涯巅峰期的刘剑,作出了一个颇具魄力且令人钦佩的抉择:回归家乡创办百灵艺术学校。10余年间,她致力于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熔铸,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2019年,在中国声乐艺术节湖南赛区总决赛中,其学生钟艳、谢瑛娜分别斩获银奖与铜奖,她本人亦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这些实践成果充分印证,她对声乐艺术规律的认知已升华为一套具备传承价值的知识体系。
(2012年,刘剑主演歌剧《江姐》剧照。)
聆听刘剑演绎《请你到我的家乡来》《莲之赞》《孙水河》等原创作品,可深切体悟她歌声中流淌的浓郁湘中地域情韵。这些在“那山那水那人——美丽娄底”原创歌曲大赛中斩获殊荣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她对民族声乐的创新性探索:通过将方言的语调韵律与地方戏曲的行腔特质有机融入学院派演唱体系,为程式化的声乐技巧注入了质朴鲜活的乡土气息。这种对地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艺术转化,使她的声乐表演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展示层面,升华为一种独具辨识度的文化身份表达。
(2016年,紫月亮女子合唱团获全国合唱比赛三等奖。)
作为紫月亮女子合唱团团长,刘剑将文学性思维贯穿于集体声乐艺术实践。她指挥的合唱作品注重声部间的诗意对话与织体构建,在《月亮颂》《姑娘生来爱唱歌》等代表性曲目中,各声部犹如文学叙事中的多元角色,形成复调式的情感呼应。这种将复调音乐思维与文学叙事逻辑相融合的艺术处理方式,使合唱艺术突破了和声技巧的表层呈现,升华为集体情感的诗意抒发与精神共鸣。紫月亮女子合唱团荣获2016年黄龙洞合唱季全国三等奖,是对刘剑的嘉奖。
(2016年,刘剑辅导娄底英华天籁艺术学校学生参加黄龙音乐季全国声乐大赛,荣获少儿组决赛三银四铜好成绩。)
作为娄底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娄底市声乐专业委员会会长,刘剑对于“经典致敬”这一命题有着深刻的专业性思辨。在演绎《阳关三叠》这类古曲新编作品时,她的艺术处理既葆有琴歌吟诵的古典意韵,又有机融入现代声乐技术元素。此种诠释并非流于表层的风格模仿,而是植根于声乐历史发展规律的创新性表达。当她在舞台呈现《黄河怨》时,传统民族唱法与交响化编配的艺术碰撞,恰是其深厚音乐理论素养的集中彰显。
刘剑的艺术贡献不仅体现于舞台表演维度,更凸显在对声乐传统的传承与拓新进程中。在主持娄底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声乐专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范畴内,她始终致力于地方声乐文化的系统性整理与创造性复兴。从主演歌剧《江姐》以传承红色经典,到培育青年歌手以延续地方文脉,她艺术生命已与湘中声乐传统形成深度交融、共生共荣的学术关联。
(2025年元月,刘剑作为娄底市政协委员参加政协娄底市第六届四次会议。)
从技艺的锤炼到理论的升华,再至情感的酣畅抒发,刘剑的艺术历程构成了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鲜活注脚。当她演绎《五洲人民齐欢笑》《太阳的故乡》《孙水河》等代表性作品时,其激越嘹亮的声浪中,既留存着韦有琴所授山东民歌的独特韵味,又凝聚着金铁霖所授科学发声技法之精髓,更回荡着湘中山水赋予的深厚情愫。其声波振动中所蕴含的声腔共鸣机理与气息调控策略,已超越单纯的技艺层面,成为民族声乐科学化实践的典范性案例。此种多元交融的艺术特质,无疑为中国声乐学派的建构提供了珍贵实例。
2025年1月19日,娄底声乐专业委员会《艺心向党 养德修艺》首场音乐会启幕后,在短短半年有余的时间内,已连续成功举办五期展演,第六期音乐会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这一系列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背后承载着刘剑等娄底声乐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为声乐爱好者倾注的心血与付出。此时的她,已褪去聚光灯下金奖得主的光环,转型为娄底声乐专业委员会中默默奉献的“引路人”。
从独唱舞台到合唱排练场,从国家级领奖台到乡村学校的课堂,刘剑这位女高音歌唱家以30年的艺术实践深刻诠释了声乐艺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奖杯的物质重量,而在于歌声所传递的人文温度;不在于技巧的刻意炫示,而在于文化血脉的赓续传承。琴房之中,刘剑静立窗前,凝神谛听——这,无疑是比任何金奖都更为动人的生命交响。(李黾)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