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新娄底APP
(2022年,谢坚强指挥娄底市音协合唱团合唱《溜溜山歌》,刘光辉 摄)
在当代中国地域音乐文化星图上,作曲家谢坚强的名字犹如一颗镶嵌在湘中大地的星星,在湖湘音乐苍穹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原院长、湖南省当代音乐促进会主席、娄底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40余载作曲时光,他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音乐河流汇聚近500多首(部)音乐作品。从民族管弦乐《湘妃泪》、娄底百姓歌曲《因你青春而美丽》《溜溜山歌》到歌舞剧音乐《蔡和森》等。他把呼吸留在了田间山歌,也把心火融进交响组曲。他根植湖湘音乐沃土,又在时代熔炉里淬炼自己的美学精魂。
他与笔者结缘于30多年前,在艺术的路上我们合作了很多音乐作品,如《中国河》《太阳的故乡》《我爱我的祖国》等近20件。每一次的交流,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是我们互相寻找和热烈歌颂民族精神、时代脉搏,这样的交流让我更懂得他流淌在音乐里文化的和美。
(2022年,作曲家谢坚强在《“因你青春而美丽”作品音乐会》上,刘光辉 摄。)
民间根脉:文化基因的音声转译与重构解构
谢坚强的音乐作品创作,可以说是在一次次解码湖湘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意转译。他深谙民族音乐学家杨民康对音乐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含义,在创作的路上“从田野里走来,再到音乐里去”,而这样一条行走之路,最好的注解就是他为荣获“荷花奖”金奖的舞蹈《莫徭•猎》创作的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开始引子部分是典型的自由高亢的新化山歌引入,然后借鉴了新化傩戏的元素,描写了山民劳动的火热场面,整个音乐中很少采用完整的新化山歌的音调,而是更多的在于掌握新化山歌的韵味。
谢坚强在运用民歌素材的时候,喜欢研究其音调节奏特点,强调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到其神韵。由他作曲的《朝圣者》(李雨儿演唱)就是在西域音乐的感觉上,运用民间音乐“鱼咬尾”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去布达拉宫朝拜的情景。
(《因你青春而美丽》作词:谢恵林、黄胜泉,作曲:谢坚强、刘合庄)
为创作一组紫鹊界的音乐作品,谢坚强带着团队一行走进了新化紫鹊界那层层叠叠的云雾梯田,爬着400多级的坡梯,来到那个起源于“秦时农耕”的“天籁之境”。与谢坚强一起走进农耕天籁,又与他同声应和的86岁歌者刘石中老奶奶吟唱起《敬茶歌》《山歌好唱口难开》。他听懂了那些“核心音调”“节奏型”里面的梅山文化密码,就像音乐形态学所指出那样:“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织体等基本因素是音乐风格特征最直接的语言”。采风团成员们把这些旋律进行“学唱体验”,这并不是简单地学着唱一唱,而是一种文化体验。最后由谢坚强运用他深厚的作曲技巧,对这些原始材料加以解构、提纯、重组之后,升华出交响乐中“主题动机”来。这其中既完整地保留了新化山歌叙事中“诗化情节”及其情感,又在交响乐宏大音响世界里给古老的农耕文明勾勒出了一幅辉煌壮丽的现代音画。而这正如音乐美学家于润洋说过的“真正的民族风格不是民间音乐素材的表面的、外在的模仿,而是其音乐素材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把握和转换”。
(《太阳的故乡》作词:李黾,作曲:谢坚强、曾国盛)
这是一次对民间音乐基因的创造性的转译,决不是简单地拿来就用。谢坚强近年来致力于民族器乐的创作,试图用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将丰富多彩的湖南音调推向全国。他创作了二胡独奏《洞庭小曲》《洞腔随想》、二胡与乐队《湘中叙事曲》、民族管弦乐《花鼓》《潇湘乐》、民族管弦乐与合唱《序曲》等作品,无不充满着湖南这片热土特有的“泥土气息”。其中,《花鼓》《潇湘乐》相继荣获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这两支乐曲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谢坚强对湖南花鼓戏的曲牌及有关地区的民间小调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找到了民族民间音乐基因和学院派专业创作技巧的最佳契合和深度互文。谢坚强在紫鹊界采风期间的所思所感,正恰当地体现了其音乐语言的精神底色,“梯田正在被春天的雨水所润泽,风正轻轻地掠过山谷,用一种不变的姿势坦露、垒叠”,这种对于土地本质的恒久凝视,正是他音乐扎根民间、拥抱大地的美学基础。
时代之声:音乐伦理与集体情感的社会行动升华
谢坚强的创作一直遵循着“艺术为人民”的原则,作为娄底市音乐舞蹈家协会的主席,他把音乐当作参与社会活动并联合集体情感的“武器”。2020年,疫情最黑暗的时候,他表现出了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马电话召集起创作团队,自己出钱出品了一首叫《爱不相隔》的抗疫歌曲,这首歌由长沙市音协副主席廖建中作词,邀请了湖南卫视“声入人心”歌手赵一演唱。在这个特别时期,由于要物理隔离,他们完成了一次非常感人的“云”艺术合作,歌词“每一次追随不悔的选择,每一次把风雨变成长歌”很好地抓住了集体叙述与个人叙情相碰撞的那个点。谢坚强谱的旋律,在音乐形态上很有特色,主歌部分在后半拍动机的基础上,旋律在中低音区迂回行进,叙述着在疫情肆虐下人们的艰难困苦。副歌部分高潮迭起,高亢向上,整首歌曲就像把声音画出来了一样“绘声”着“负重前行”的勇气与“不屈”,感人至深。
(《爱不相隔》作词:廖建中,作曲:谢坚强)
《生命的火鸟》则是用一个更有象征意味的“火鸟”的意象,表达抗疫勇士们的大爱:“你叫啥,或许没人知道,也许看不清你的模样,你是我生命中的火鸟,来,向我亲爱的祖国母亲报到”,主歌采用小调,柔情而不失坚毅;高潮部分转向大调,大气磅礴,向天呐喊,展示了人们必胜的决心。作曲家的眼光真是独到,选了一个既具有美声穿透力又具有流行感染力的著名歌手谭凌风来演唱。当弦乐层层推进、伴着钢琴逐渐进入的伴奏织体里,在谭凌风歌声的构建之下,就搭建起了一座崇高而又不失悲壮、充满希冀的“声音纪念碑”。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在“学习强国”、湖南教育新闻网等主流媒体上广泛传播,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印证了谢坚强文艺战士的信念:“拿起音乐的武器参加战斗,这就是文艺工作者的最大心愿”。把个人创作与时代洪流相结合,用音乐来回应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实践,是音乐社会功能论的体现,也是作曲家崇高的职业伦理和人文关怀。
(《生命的火鸟》作词:周飞跃,作曲:谢坚强)
艺术融合:跨界思维下音响实验与创新表达
作为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双重身份的谢坚强一直在努力打破音乐体裁、风格的界限,大胆而又谨慎地进行着自己的“音响实验”。2022年的《“因你青春而美丽” 谢坚强作品音乐会》犹如一部全景画卷,集中呈现了他多元融合的创作版图。音乐会一开始奏响了特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庆而作的气势恢弘的民族管弦乐与合唱《序曲》。作品上半场以二胡与乐队《湘中叙事曲》为龙头,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如“瓜子红”等典型的湘中音调和多个调性调式对比,描写了湘中人活泼爽朗的性格和对美好前景的渴望充满着信心。在民族管弦乐队丰富的音响色谱中,讲述着湘中山水的灵秀故事。下半场声乐作品以入选2024年中宣部推荐的新中国成立75周年100首“童声里的中国”优秀少儿歌曲《梦的翅膀》(又名《飞呀飞》)开始,以充满地方特色的混声合唱《溜溜山歌》结束,以最为震撼心灵的歌舞剧《蔡和森》选段《如君愿》收尾。这台晚会充分展示了谢坚强熟练驾驭各种音乐体裁的能力和娴熟的作曲技巧。特别是众多作品以交响合唱的恢弘气势,把原生态山歌的基因片段,经过复杂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动态和声,升华成为一个具有史诗气魄的宏大叙事。
(2022年,谢坚强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厅指挥演奏民族管弦乐《花鼓》,刘光辉摄)
跨界融合的思维还反映在谢坚强极力推崇的合唱艺术的实践中。在2018年做交通银行“沃德杯”合唱大赛的评委时,对紫月亮女子合唱团演唱的高难度曲目《雨后彩虹》就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个团体在多声部无缝衔接方面的高超技巧,刚好和谢坚强创作中想做到的“声部对位精细化”的追求形成了跨越实践的深刻互文,这和音乐学家彭志敏所倡导的“现代音乐创作的生机,往往来自于各种风格、各种手法、各种文化元素之间相互撞击,吸收和融合”一脉相承。而当谢坚强站在舞台上指挥娄底市音协合唱团演唱《溜溜山歌》时,民间音乐特有的“支声复调”思维被融入到了西方古典合唱的技巧当中,这种“既古老又当代”的声音实验,不但拓宽了地域性音乐语言的现代舞台表达层面,也加强了它的艺术冲击力,笔者与谢坚强针对《溜溜山歌》这类作品,展开过许多次有关“古韵新声”的交流,他对于民间多声思维的精湛把握以及创造性转化总能带给我很大的惊喜。
(《朝圣者》作词:妙华,作曲:谢坚强)
美学价值:家园伦理、时代精神与生命关怀的深层契合
纵观谢坚强音乐创作核心美学价值是建立一个多纬度的共振,对家乡的深厚热爱,对时代精神的感受,对生命的热爱与生命的真情表达。作品不是将民间音乐元素当成猎奇的异域符号,而是把其融入文化基因里做一次次创造性的转化,在为本人词作《云中紫鹊》谱曲时,谢坚强不仅把新化山歌的音调详细记录,更是参与到“舞地龙、打花棍”这些当地习俗活动中,体验到了音乐背后的家园、劳动、生活方式。谢坚强认为,梯田既是一种好景观,也是“山民劳作生计方式”活态的传承者。这种以深田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意识,让他的作品超越浅薄音响表面,触及地域文明深处的文明结构核心。正如美国民族音乐学家阿兰·梅里亚姆提倡的“概念—行为—音声”三维模式,要“关心歌唱时呈现出来的全部文化模式。”
(《妈妈,下雪了》作词:龙红年,作曲:谢坚强)
从直击人心的抗疫之歌到扎根大地的田园交响,谢坚强始终都在努力把磅礴的集体情感凝练成深刻的个人创作命题。当《爱不相隔》里唱出“有人负重前行,只因为深爱的家国”时,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在音乐的感召中达成了悲壮的和解。当与诗人龙红年合作的《妈妈,下雪了》两次在湖南卫视春晚播出,唱出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牵挂和深情祝福:“妈妈,下雪了,你不要站在村口,望我漫漫归路”。当《生命的火鸟》里唱出“愿你平安归来”时,职业的崇高伦理与普世的人性光辉在旋律的流淌中交织出最温暖的光芒。
这种博大的创作立场就是谢坚强当初那句铿锵誓言,艺术家的社会良知在这里转化为对人民最深沉的情感需求。在谢坚强与本人共同创作《太阳的故乡》的时候,他反复斟酌的就是如何在这首歌曲里找到这种个体抒情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平衡点,让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民族管弦乐《潇湘乐》第1页、第2页,作曲:谢坚强)
谢坚强的音乐,就像是紫鹊界那层叠而起的梯田,在湘中这块古老的基岩上不断地培植和耕耘出一片新的艺术绿叶,“远古乡愁”在当代空间里回荡出悠长的回声,也是时代奔流里“青春与美丽”的血液源泉,他从《花鼓》里跳跃的民间小调,到《如君愿》里高歌的历史画卷;从山间田野采集的《敬茶歌》,到疫情烽火里锻造的《生命的火鸟》,在他的创作之路上有着一条很明确、很坚定的音乐美学之路,他把个人艺术生命深深融进了民族集体精神的壮阔血脉。当“梅山文化基因”在交响乐复杂织体中获得重生,当钢琴弦乐现代之光与原生态山歌质朴之声在舞台上对唱而发生奇妙共鸣,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湖湘赤子耕耘于音乐疆域的累累硕果,也是一场普适性文化自觉范型的大放异彩——只有根植于自己脚下土地上,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大概这就是谢坚强用他的生命、用他谱写无数动人乐章留给我们的当代音乐,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而本人与谢坚强共同创作的《中国河》《多情的森林》《平安是福》等音乐作品,镌刻着我们30年的情谊,我们共同的追求,是这段音乐路上最温馨最和谐的和弦。(李黾)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