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新娄底APP
(书法家贺子文 李黾 摄)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东汉蔡邕《九势》开篇即道破书法与宇宙本体的同构关系,千年之后,看贺子文挥毫,只见笔锋起落之间仿佛天地元气奔涌,墨痕枯润之处好似四季更迭流转,这位扎根湘中热土的书法家,用30年的静心修为,在宣纸的方寸之地搭建起一座连通古法精义与时代精神的气韵之城。
(东坡先生诗三首 16cmx35cm)
湖湘文脉,惟楚有才。这片湘军故里的土地自古就因文化厚重,敢为人先而被书坛所重。娄底虽是湘中新城,却如同一颗深藏沃土的明珠,以湖湘文化为根,构建起自己的文化传统。这里的书法尤其以传统为本,仿佛一片喧嚣尘世之外的笔墨桃源,不随外风而易其取法,长守平雅清和之象。这里楷书甚为盛行,竟曾因之掀起一股“娄底旋风”,让多位书家凭楷书之精严而入选国展,贺子文便是这片湘中沃土上生长出的书法家。
(节临颜真卿《臧怀恪碑》 48cmx180cm)
贺子文多体兼善,国展殿堂上屡获嘉誉,他2005年以隶书《战国策语》获全国第四届正书展最高奖之作,笔锋如昆刀切玉,转折似老藤盘石,结字劲挺清刚,用笔沉着含蓄,气格高标,古雅远俗,尤可贵者,规整之中暗藏行草笔意,端严法度中寓生命呼吸,静穆中有飞扬之势,平正处有万千丘壑。隶书《史记·孔子世家传赞》入选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此作以《乙瑛碑》为筋骨,熔金农方笔之峻峭、伊秉绶空间之恢宏、汉简飞白之率性于一炉,用笔沉厚处取篆籀遗风,波磔舒展处取章草机锋,且以干湿墨色形成强烈对比以突出汉简笔意,使庙堂气与写意性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此作在创作上的突破之处在于将伊氏构架的庄严与简牍笔势的灵动结合,平正中有奇崛,古拙中有新鲜,此作确定了乙瑛碑在整件作品中的主要位置,并融汇金农的方笔、伊秉绶的庄严与汉简飞白笔势。
(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24cmx180cm)
贺子文楷书精严,取法北齐隋唐而未拘泥于形骸,骨强而气厚,更有颜鲁公之凛然气格。朱长文《续书断》曰颜真卿“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此言若赠贺子文楷书最为恰当。他的小楷《国学名篇》系列更是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存善念 7cmx32cm)
如果说贺子文楷隶书是“法”的极致,那他的行草便是“意”的奔腾。其行草小品,下笔从容,体兼章草,韵含隶意,一丝不苟,可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如小行书扇面《兰亭集句》,用章草笔意融合二王风骨,提按使转如同抚弄七弦古琴。单字结构时有《平复帖》的拙朴奇崛,牵丝映带处又似米南宫“风樯阵马”般的迅疾。墨色由枯笔飞白到涨墨氤氲的过渡,正是孙过庭《书谱》“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美学实践。而他最能体现气势的便是草书《沁园春·雪》,开篇篆籀笔法森然如周鼎楚钟,中段狂草笔走龙蛇,忽如惊涛裂岸,忽若孤鹤翔云,收尾又归于禅宗空境,整幅作品在空间节奏上暗合张怀瓘《书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最高境界,将诗歌意象化作一曲磅礴的笔墨交响。
(《老子》数章 35cmx137cm)
贺子文书法的玄妙,是打通技法与哲思的隔膜。近年他在楷书上用工颇深,把北齐碑刻的稚拙天真化作历史沧桑的视觉隐喻,笔像断戟折矢,结体残碑裂石,却在斑驳里透出金石永固的精神力量,这种“以拙写厚”的创造,既是康有为“碑学其绪昌”的当代回响,也是暗合刘熙载《艺概》“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的生动写照。看其即兴挥写的“福”字斗方,行草笔意舞袖当风,墨色酣畅春风化雨,让书法回到民间灶台与门楣窗棂的温暖场域。这种在崇高与日常间的自由穿行,正是其艺术抵达熊秉明所谓“书法乃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明证。
(邈邈先生 其道如龙 41cmx72cm)
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说:“书之气,必达于道,同混元之理。”贺子文在点画之间搭起一座连通古今的时空隧道,昔年湖湘文脉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他的笔下孕育出独特的品格。他的小字精微之处像是“蜻蜓点水,涟漪起浪”。他的巨障挥洒之时仿佛“壮士拔剑,气贯长虹”。当前书坛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时,他却一直秉持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文人气韵。
(无住 23cmx45cm)
现为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娄底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娄底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娄星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株山艺社社员的贺子文,遵从西汉扬雄说过的“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当他把最后一笔落在宣纸上,眼前所见的就不再是墨痕的飞舞,而是文化生命在新时代的重新淬火,是古老墨韵在通玄之境中绽开的时代华光。“平正见奇崛”“古质孕新妍”,正是他突破性的书法艺术实践真实写照。全球化大潮激荡之中,地域书风的常青之根,深植于湖湘文化基因的薪火传承。纵观贺子文笔墨,入古出新,正在拓开一方可观的墨韵通玄的艺术新境。(李黾)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