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坛艺苑 > 文艺人物

水色湘魂——申朝晖美术作品的时代叙事与女性美学表达

2025-08-01 18:08 娄底新闻网 李黾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图片1

画家 申朝晖

2024年盛夏时节,十四届全国美展的入选名册里赫然有一幅名叫《兄弟》的水彩,作品的第一作者就是娄底女性画家申朝晖。这位在湘中腹地深耕30余个春秋的美术教师,就像一个静静如潭、坚韧如竹的女子,她通过对题材现实性、时代性的深入研究,正在构筑起属于自己的那片独特景色:画纸上,流淌着湘西瑶山云雾那层层叠叠的氤氲灵韵,也有那被岜沙苗寨时光雕刻的深深皱纹,更有那一股能将湖湘文化基因熔铸出更广大普世美学程式的巨浪洪流,诚如石涛所言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脚下这片热土成了她取之不竭的艺术宝藏。

图片2

水彩画《兄弟》180x170㎝ 申朝晖 许荣俊

申朝晖的艺术旅途,从原冷水江师范的严格奠基起步,到湖南科技大学的滋养成熟,最后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找到生命与艺术的平衡支点。她的创作生涯,有着双轨并行,辩证统一的明显轨迹。一边是以2018年入选“美丽中国”全国中国画展的《鼓藏》、2019年入选首届“湖南·全国双年展”的《苗年》、2002年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的《织女·布票·模特》等作品为主线的中国画之路。她深谙谢赫“六法”精髓,尤重“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在宣纸细腻的肌理上,用墨线的高低起伏和块面构成张力,表达对乡土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传承着传统写意的精神血脉。另一边则是以2017年入选全国青年水彩画展的《瑶山印象》、2018年入选中国(深圳)国际水彩双年展的《岜沙故事》、2019年入选“祖国的笑容这样美”首届全国风景画展的《春到十八洞》、2021年获湖南建党100周年美展银奖的《最美天使》等几个巅峰之作为主轴线的水彩之路,尽情发挥水性材料的特殊潜能。她熟悉水彩的透明性、流动性和层叠性,在水和色的交融渗透、碰撞流淌里,捕捉湘西大山里瞬息万变的迷离光影和湿润空气的质感,仿佛印证了印象派大师莫奈所追求的“光线的变幻是我真正的主题”,在看似随意的“水迹”天趣和刻意经营的“形构”理性中,找到共同的情感表达,完成跨越媒介的诗性交流。正如英国水彩巨匠透纳所体悟的“水彩的本质在于其流动性与光的游戏”。

图片3

水彩画《岜沙故事》80x150㎝

深入剖析申朝晖饱含深情的岜沙主题系列,从获中国(深圳)国际水彩双年展的《岜沙故事》到《我的岜沙》,再到入选十四届国展的新作《兄弟》,她的艺术语言已经触及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她提出的“画为故事之形,故事为画之魂”创作观,既承袭了中国画“以形载道”的传统,又融合了当代视觉叙事技巧,将绘画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精神对话。她2019年创作的《我的岜沙》营造出一个仪式感满满的视觉圣殿,岜沙男子标志性的“户棍”发髻和腰间镰刀,早已不是具体物象,而是被提炼、升华为承载民族历史记忆与精神图腾的永恒符号。她运用水彩特有的湿画法,再用干笔皴擦出肌理,让光线在山峦人物间跳跃,时光在粗砺肌肤上沉积,颜料在粗纹水彩纸上形成的微妙沉淀与晕染边缘,就像岁月在画布上留下的呼吸与心跳。在《岜沙故事》里,她舍弃了对民俗风情的浅表记录,用粗犷奔放、略带滞涩的笔触和低饱和度的沉郁色调,再用厚重的土黄、深沉的赭石、凝练的墨绿、幽远的群青,直指生命存在的本真内核。画中苗民面庞上每一道刀刻斧凿般的皱纹,都是镌刻着族群苦难、坚韧与尊严的史诗行板,其直抵人们内心的力量感,可比肩德国著名艺术家珂勒惠支笔下劳动者的生命咏叹,有力地印证了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论断:“文化不是权力,不是注定发生的事件,而是意义的网络。”而申朝晖的《兄弟》,她多地采风,反复研究,多重甄选,最后选择自己熟悉的、触动自己视觉和心灵的人物,去表达他们的精神面貌。正因为她有这样的创作思考,《兄弟》便具有强烈的当代构成意识。几位岜沙男子或并立、或倚靠、或仰望的姿态,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与形体切割,重新构建当今社会里那条质朴深厚的人伦纽带,在具象描绘中蕴含着抽象构成的张力,呼应了塞尚所强调的“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处理自然”的形式探索精神,使传统主题获得了新的视觉强度与时代气息。著名美术评论家钱海源先生评价其作品“画面视觉冲击力强”“有艺术的灵性之美”。

图片4

水彩画《最美天使》240x260㎝

申朝晖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水彩粉画艺委会委员、湖南省水彩画学会理事、娄底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娄底市女画家协会主席、株山艺社社员,她的艺术实践天然地浸润着女性视角特有的敏锐与深邃,她很少刻意标榜女性题材。在《花季系列》10多联作里,她用40×50cm的方形构图,捕捉到青春期少女转瞬即逝的微妙情愫和心灵悸动,画面里水色恣意交融产生的朦胧氤氲,加上梦幻般的粉紫、浅蓝、淡绿,仿佛是对成长中秘而不宣的憧憬、迷茫、觉醒的诗意隐喻,有着东方式的含蓄之美,臻至宗白华先生所言的“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的境界。而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三寸金莲·中国女足》则是一次女性美学与历史批判意识的大爆发。作品大胆地把象征着千年身体规训的历史符码“三寸金莲”,用具有压迫感的绣鞋意象变形呈现与充满爆发力的当代女足运动员矫健英姿并置,形成跨越时空的强烈对话,尖锐地解构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束缚枷锁,赞美了新时代女性打破桎梏、释放自我、主宰命运的生命强音,在更深更广的文化层面上确立了女性的主体性。

图片5

中国画《苗年》160x220㎝

三十载基础美术教育的耕耘,给予了申朝晖一份艺术不能缺失的人情温度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正体现了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理念中对艺术陶养心灵、涵育人格的期许。在《小天使》组画里,她将那些稚嫩孩童眼中的未经世事的清澈传达给受者,用其湿润透明且带有光感的水彩笔触,将那满载着体温的水色倾注于画布之上,那些关于孩子们生长的瞬间仿佛在她的手下化为了有温度的生命画卷。而《小城日记》系列中市井街巷的寻常人脸,在她轻漾的水色与坚实笔触中,那些细微琐碎的“人间烟火”都被她以最质朴的诗意和最真挚的情感包裹了起来。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饱含深情的凝视与表达,使她的作品既有学院派的严谨架构,又有“烟火气”的鲜活质感,在技艺锤炼的“法度”与情感抒发的“自由”之间,找到了歌德所言的“艺术在限制中显身手”那种优雅而坚实的平衡。

图片6

水彩画《罗尔纯造像》45x55㎝

2024年,申朝晖携手娄底市女画家协会的同仁曹晓明、刘晨,一同踏进了全国十四届美展殿堂,其背后的意义远远超出个人的荣耀。她们以集体的身姿宣告娄底女性艺术力量正在蓬勃生长,用沉甸甸的美术作品生动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信条。申朝晖笔下的家乡,绝非虚幻的田园牧歌,而是充满着文化张力和现实重量的精神原乡。她在表现“精准扶贫”十八洞村时的《春到十八洞》,用充满生机的春天来表达希望。那些斑驳的石墙和老旧木屋的暖色土黄色,新长出枝叶的盎然绿色,还有山涧溪流倒映天空的水碧蓝,在画面上交织在一起,申朝晖用泼彩的酣畅和波洛克“滴洒法”的灵动来捕捉春天的生机,在画面上奏起讴歌山乡巨变,彰显时代精神力量的视觉交响诗,正如罗丹所强调的“艺术就是感情”的磅礴表达。而《最美天使》,申朝晖借助精湛的罩染工艺反复晕染,在清透莹润的媒介里定格人物细腻神采。人物眉宇间流露的坚毅和博爱相互映衬、彼此成就。

图片7

水彩画《花季系列九》45x55㎝

申朝晖的《春到十八洞》《最美天使》《姊妺花》等作品跳出了对具体容貌的细致描摹,而是让水性材料的流动感与纯净特质。在水与色的交融碰撞中,成功铸就了一座彰显人性光辉与奉献力量的精神丰碑,既让技法的表现力达到了通透的境界,也使主题的精神内涵实现了纯粹的升华。

图片8

水彩画《春到十八洞》220x110㎝

申朝晖的艺术求索,给当代中国水彩画留下一份难得的“在地性”转化样本,当全球化的潮水不断冲刷地域文化的堤岸,她带着文化自觉,从湘中丘陵的质朴民风与强悍生命力里,一遍遍锻造,把地域风情变成笔下独一无二的精神国度,从瑶山云雾的缥缈到岜沙皱褶的深沉,从十八洞村的希望春晖到娄底街巷的市井温情,她用水与彩编织的不只是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更是一张张标记着生命原乡的精神地图,这份深情的守望,不是闭门造车,恰似她自如游走于水墨的含蓄与水彩的淋漓之间,她的艺术之根深深扎在传统的土壤里,枝叶却总向着当代的阳光和风雨伸展,汲取着时代的养分,印证了潘天寿先生所主张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图片9

中国画《莲藕》220x80㎝

水色漫染处,湘魂自峥嵘。申朝晖的艺术道路,是静水深流的一场美旅行程,在讲台传道解惑与画室独面布绢之间,在水彩透明流淌与国画水墨勾勒之畔,她不断地开拓着地域女子艺术的表达空间,构建出一条连通传统文心与当代精神,乡土根骨与普世价值的艺术渡口,在画展殿堂的光影里,《兄弟》《苗年》《长寿村日记》与万千目光展开对话,当它们被一一展出,画中的湖湘人物不再只是特定的人物肖像,而是化身为三湘大地生生不息、坚韧不屈的民族精气神,在水的至阴至柔以及色彩的绚烂张力之间,积淀着深厚的湖湘底蕰和当代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申朝晖用水彩、用生命、用痴情守卫着属于自己的艺术原乡,在水色漫染之处镌刻下不朽的新时代湘魂。(李黾)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