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坛艺苑 > 涟水河畔

再进下团村

2018-01-28 18:56 娄底新闻网 杨亲福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由湖南卫视领导与新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共同商议,确定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古桃花源为2018年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直播地点。我作为奉家镇的一员,情不自禁再次走进下团村古桃花源采风。

霏霏细雨中,“古桃花源”笼一层淡淡的雾霭,如同1500多年前陶渊明娓娓讲述的那个历史故事,距离很近,却又有些看不真切。

来到进入下团村的那个豁口,顿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驻足居高临下俯视下团古村落,自会惊叹:大自然的伟力将四周高高拔起,中间又深深凹陷,成为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盆地!

进入小盆地中,跃入眼帘的是依山脚延伸的板屋群。青色的瓦面及白色的屋角爪,在群山环抱的背景中显得格外新奇。

人行道的两旁栽满了野樱桃树,虽然是寒冬,落光了叶子,但枝条上蓄满花蕾,挂着晶莹的水滴,煞是好看。

村中山河,长约千米。徜徉河岸,不知水从何处流来,又流向何处。顺流来到出口处,映入眼帘的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行笔路线的描写极为相似。正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正因为如此,粟海写出了《古桃花源新考》。文中写道:“从溆浦乘船至江东,弃船沿溪而上,两山夹峙,樱花、修竹漫山遍野,极狭处不过七尺,且荆莽丛生,藤蔓几乎掩盖整个溪流,真有山穷水尽之感。如此七折八拐,时而纵跳跨越,时而匍匐攀援,好不容易来到豁然开朗处——奉家山下团村。入口处名水口山,谷底不到七尺宽,现留下古时架木桥凿入的小石孔。此中境地,与《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路线、自然风貌十分相似。”

到过下团村的人,都会被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风清气爽、庭院干净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如今,下团村,已经向世人敞开了胸怀。

我去下团,都要拜访杨桃云老师。2018年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直播地点设在他家门口,自然会跨进他的家门。这次到他家里,不见了他岳母,他说他岳母去年去世。“啊!”好在他岳母把故事留给了我。他的岳母叫奉掌姑,如果她在,今年是93岁。

奉掌姑回忆:“红军进村时,我12岁。红军在我们村里住了200多人。在我们家住的是我爸爸带进屋的,我爸爸叫奉名钦。在我家住的红军中,有一位师长。师长喝完我妈妈递的茶后,让我爸爸陪着去找了村里管事的人。那管事的召集村里的地主奉周礼、奉铭直、奉卓人碰头。碰头后,这些地主就回了家,把粮仓打开,把腊肉烤鸭从梁柱上取下来,等待红军战士来拿。那时,我们村子里,只有几栋木房子和一个桥亭。如何住,如何吃,都是师长和村里管事的一起安排。记得是分头进农家吃饭,师长要求大家让生了病的、年老的战士进农民家里住宿,其他的露天睡。那两晚,桥亭上睡了几十人,因为下雪,还有几十个战士被村民带进了一个大山洞。有两位战士住在我家的天楼上弄发报机,一天到晚不停接发电报。”

老人说:“我妈妈叫刘自凤,是热心人。见几位战士的双脚都肿得像红桃似的,土法上马,在火塘边烤满了萝卜,让战士们热敷。战士们很听话,热敷了一阵子。红军在我家住了两晚,我妈妈每晚给战士洗衣服,守着烘干才睡觉。记得是1935年12月13日晚,睡觉前,那师长提一盏行军灯,用双手捧着,送给我爸爸留念,很认真地说:‘老奉,这是我留下的礼品。’见我爸爸没有接,又说:‘我是一位师长,等革命成功,我来看你,以灯为证。’我爸爸这才伸出双手去接。我记得爸爸接行军灯时,双手在颤,身子也在颤。”

奉掌姑介绍,1935年12月14日早饭前,有通讯兵从上团来,将首长的命令交给师长。早饭后。队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战士上了山,翻过界进了许家村,一部分沿河边的路去了上团。

老人说:“红军走后,爸爸将行军灯收进了板仓,挂在靠天花板的右上角。红军走后,爸爸和我们全家人,都挨了那三位小地主的辱骂,骂我爸爸引狼入室,还扬言要找我爸爸算账。家有红军灯,觉得心里通亮,底气很足,任凭他们骂,就是不回嘴。这样,他们骂了半年,见我们‘不敢吭气’,也就算了。盼星星,盼月亮,我们盼到了全国解放,但我们没有盼来那位师长!爸爸临死,对妈妈说,‘保护好红军灯。那是历史的见证,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见妈妈点了头,他才咽下最后一口气。妈妈临死前,要我保护好红军灯,抓住我的手说:‘看到红军灯,你就会想到红军吃的苦:下雪天,和衣躺在土地上睡觉,睡得很香甜······’”

下团村没有喧嚣、嘈杂和浮躁,也不见摊贩和交易,更远离金碧辉煌和灯红酒绿,呈现给大家的是小桥流水和人家,恬静、安详和淡定,精致、灵性和秀美,既有动静自如的自然风韵,又有一方山水孕育一方风气的气度,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无论春夏秋冬,屋子是关不住人的。

这次,我还是沿着那条红军小路上山,步行千米,去了奉孝同家。

由于家里穷,奉孝同四五岁时就挑起了家务活的重担,推磨、砍柴、割草、挖野菜、喂猪,只要干得动的什么都干。1934年12月,红二军团长征经过奉孝同的家乡,最开始,奉孝同姐弟6人,见到红军就跑,跑进屋后山上的丛林中躲起来。“奔跑中,我听到红军战士使劲向我们喊话‘别跑,我们是自家人!’后来,有一位战士经我父亲同意后进了屋,向我们打听这里谁是地主,我们不懂什么叫地主,那战士就问‘哪家租谷担数最多?’我父亲就告诉了他们。见杀了地主的猪,开了地主的仓,我父亲相信他们是为劳苦大众打江山的人民子弟兵,便迎接6位战士进家里住了两晚。”深受感动的奉孝同,也产生了长大后要参加红军的想法。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为了参军,22岁的奉孝同将年龄改为18岁,顺利入伍,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1953年初,奉孝同从部队调入中央警卫团,被安排在一中队。负责内卫的一中队的职责是贴身保卫毛主席。毛主席住丰泽园,奉孝同被安排在其后门站岗。他多次跟毛主席聊天、吃饭、合影,“毛主席很随和,也很讲感情。”他回忆说。

第一次跟毛主席谈话,他很兴奋,夜不能寐,写下了诗句:“大雁南飞半天云,毛主席领导咱们大翻身。板船全凭老艄公,中国人民全靠毛泽东。冬夏常青松柏树,毛主席的话我要记清。”

在警卫团的5年,是他一生最难忘、最幸福的岁月。他先后被授予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一级射击能手荣誉称号。除了练军事技能,主席还给他加派了读书的特殊任务。只读过三年小学的奉孝同,坚持认字学习,最后能读报、写信、写诗文了。

1958年2月,“为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奉孝同响应号召,从北京回到老家,从事农业生产。严守机密,是对每个复员警卫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他的《复员军人证明书》才这样写:“奉孝同同志系湖南省新化县人,于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为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特准予复员。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丝毫没提他是主席警卫员的事,而他此后对自己那5年的经历也从来没有透过一丝口风。

我扑了个空,没有见到奉孝同,也没有见到他的家人。邻居说:“政府在山下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边给奉老买了房子,老人一家人住到那里安度晚年去了。”“哦!”

下团村有个坪溪长寿村落,凡在下团住宿的游客,大多是会去坪溪走走的。我不例外,下山后去了坪溪。

我见到了106岁的老奶奶彭玉桂,她身着蓝色布衣、头戴灰色帽子,身板笔挺,精神矍铄。老人说身体极好,最近20多年没进过一次医院。家人介绍,老人总闲不住,一直坚持劳动。老人现在种了两分菜地,种南瓜、冬瓜、萝卜、白菜等蔬菜;老人坚持做饭菜、洗衣被,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彭玉桂老人给我的印象是头脑一点儿也不糊涂。

群山稳重,溪水灵动,文化底蕴深厚,乡风民风淳正、浓郁,是下团这方水土的特色。我为2018年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直播地点选定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