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坛艺苑 > 涟水河畔

【我和我的祖国】清澈的蓝溪水

2019-06-13 17:19 娄底新闻网 胡中奇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十五岁的我在父亲和弟弟陪同下,带着一个请家里木工做的一个大木箱子,带着妈妈和妹妹油炒的一瓶豆豉南瓜藤咸菜坐上了班车,车在沙子马路上欢快的奔驰着。2小时后,我们走进了人山人海的开心欢乐的涟源一中,住进了二层木板楼学生宿舍。二个月后,我参加了在中山前后街的义务大扫除。那时没有环卫工人,政府号召学生包干全部街道的卫生。在中山前街的右侧不远处有座石板桥,好多同学想偷偷去看清澈的河水,走几步就到了桥上,挤满了小吃摊点。老师班干部盯人不许乱走,我没去成看风景和美食。好不容易到了一个星期天,二个年纪稍大点的同学喊我从自习的教室里溜出来。

沿雷街巷子走了二里路,看到了大家口里相传美丽的蓝溪桥。路上和桥上大理石板光亮,大桥路面全是大理石板,很光亮油滑,手摸上去有着丝绸般的滑,两侧栏杆是长方形大理石,人坐上去感觉石板的清凉舒适。不远的站在腰桥上的妇女们正在忙碌地浣洗衣服,样子跟乡下人在塘里石礅上用棒槌捶打衣服一样,城里人有马头肥皂,有些乡下人用茶籽做成碱当成肥皂洗,只是城里妇女皮肤白晣一些。“喝井水去”,玩了一阵后,实在有点口渴。“哇,好清的水呀”,我蹲跪下双腿捧上一口汲进嘴里,见有山里的井水般好吃,便伏在龙眼井口旁象小牛犊一口一口喝起来。可惜同来的同学家里很穷,自己也穷得身上无零用钱,买不起冰棒,买不起包子,更吃不起挂面,用水填饱了肚子,我精神好多了。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参加了工作,攒了点工资。或许太忙或许太懒或许找不着机会,出行蓝田的计划总是落空。只好呆在遥远的地方,想想古老的蓝溪桥,念念清甜的蓝溪水。十余年后,自己娶了媳妇,又在检察院找到了工作,终于回到了蓝田镇。一天晚餐后,我和老婆到一中散步,大木楼宿舍不见了,那地方铲平变成了球场。我走近教室从窗子旁探望自己过去的座位,桌椅仍在,被小校友磨去漆皮,旧了许多。再去蓝溪桥,看见骑行摩托车的人多了,帅男靓女穿着花色多了,清一色的劳动布族不见了,收录两用电子音响在夕阳的余晖中放出各种各样音乐,老人们用棕叶做的扇子在小孩们面前摇啊摇,怡然自乐,不象是听音乐,又象是在听音乐。

“蓝溪桥的面真好吃”,一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陆续走了出来。我散步已有个把时钟了,肚子里的食物消化了不少,想打尖。我掏出3元钱给老板,吃一碗面,够了吗。不一会儿,一碗冒着热气端上了桌子,我一半是贪吃,一半是品味,蓝溪桥的面果然有特色,味道特鲜特好吃,能和杨市  面条的味道相媲美。记得八十年代到杨家滩姐姐家做客,姐姐总带我到杨市街上打一次牙祭,去吃国营店师傅的面条,那时候我每次吃完面,总有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等在边上喝剩面汤,出于同情总留一点汤让他狼呑虎咽般一口喝光。然后,我眼巴巴望着乞丐哼着“桥头河的白萝卜吃得流油,杨家滩的丐面吃的好香”离去。

经济改革春风吹进了有“小南京”之称的蓝田,也带来个体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街市文化的繁荣。国营面馆都承包给了私人,个体户经营越来越多了。转街走巷的蓝田担担面师傅变成了蓝溪桥面馆老板,成为蓝田第一家有名气的个体面馆。老板用自家传子不传女的特制面条手艺,精心经营,名声在外,生意十分红火。“面好不怕巷子深”,窄长的巷子,穿流不息,人们在面馆门口排着长队品食“龙虎斗”,开心而来,开心而去。

己亥年清明前夕,蓝溪桥迎来了钱钟书先生的清华校友、供职国师的汪梧封教授的儿子汪新生一家人重访国师旧址涟源一中,他们在蓝溪桥龙眼井旁踏青摄影后,每人还特意进店品尝了一碗7元的“龙虎斗”面。如今蓝溪面是县城里最好的小吃之一,价廉味美,“食客粉丝”远远超过了杨市面,成了涟源的一个美食品牌。值得一道的是,近几年来由于政府脱贫攻坚,治懒治愚,扶助残疾,救助大病,安排就业,保证了人人有活干,对干不得活的特困户,人民政府发放补贴养起来了,存留在各面馆的“乞丐风景线”一去不复返了。

一次,一位蓝溪桥老人对我讲起“围城”故事。抗战期间,国师的钱钟书先生和其他达官贵人一样常来桥边吃着茴香豆、花生米、五香干牛肉、红烧猪脚来歇凉观景,宵夜聊天。因为钱先生教书累了、著书困了时候,全靠夜宵帮助他打开了创作思想,他终于在光明山李家园子谭家大屋写出了长篇小说《围城》,其中记述了如春蚕吐丝的国师教授们的敬业生活故事——教育曲线救国,支持抗日,反对独裁,追求民主与进步,关注民生,同情民众,暗中传播红色书籍,以不惜牺牲对抗反动势力的扼杀,南岳的国师院五烈士碑,褒奖了“黎明前的曙光”,鼓舞着为赤色政权默默奋斗的人们,从而蓝田古城有了一个新的文化别名——围城。

七十年来,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建设了洪水岭烈士公园,让后辈世人瞻仰;建设了涟水河畔的人民公园,让市民休闲散步。以经商著称的蓝田人,相信党的政策,全心投身于放歌改革的创业中。如今,摄入眼眸的,便是花园住宅林立,豪华建筑多了,停放私人轿车多了,从蓝溪桥老街出来,就可以看到人民中路热闹非凡的蓝田最高地标32层的“华天大酒店”。悠悠涟水十八弯,原来的几座桥扩建了市政府大桥、新火车站大桥等二十余座桥,座座连着黎民情。街道内狭窄的砂子路、石板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草砂路,连接着“二广”、“娄怀”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市委办公大楼耸立在207国道旁,市纪委监委的干部都在此恪尽职守,日夜操劳,默默奉献,正风肃纪,反腐倡廉,诠释了纪检人的忠诚干净担当,弘扬风清气正,打造“清风涟源”;附近有荣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全国文明单位的市检察院,四季葱翠,鸟语花香,品读百余米走廊里的诗歌,衬映着一缕缕橄榄蓝的柔和与刚强。涟源一中兴建了标准化的学生公寓,新建的一中大桥横跨涟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倘佯在国师诗墙旁,品读国师教授的诗草精华,熏陶国师教授的爱国精神。

年历一天一天翻过去,小小我长大了,岁月熬多了白丝,读书用的大木箱依旧在自家的书屋里,存放自己写的“《围城》读书札记”,也收藏着自己的小诗“清风吻石桥,润恋百春秋;横卧蓝溪上,年年闻鸟啾”。读书累了的时候,同学打牙祭的时候,时常忆想一中的大木楼,依然惦记蓝溪的担担面。

责任编辑:谭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