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坛艺苑 > 涟水河畔

玲珑剔透石钟山

2019-11-27 16:53 娄底新闻网 刘小厅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已亥年立冬日,正值菊黄蟹肥时,应江西九钢好友刘君辉盛邀,我们娄底6位朋友去湖口作客。品尝不肥不腻,天下大味的狗肉,味同干贝,美如银鱼的大闸蟹,肉质鲜美,柔软可口的河豚,让人赞不绝口。觥筹交错间有说不尽的离愁,道不完的话题。把酒临湖,望着小轩窗外的一帘闪闪烁烁的湖水,如幽幽婉婉的诗行,湖风飒飒,似远古飘渺而来的仙乐,喜气洋洋中总还感到少了一道韵味,忽儿想起宋代大文豪苏轼过湖口时写下的名篇佳作《石钟山记》,似一股暖流注入心田,顿起一睹为快的冲动。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素有“天下奇音第一山”之称,为国家AAAA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两座相隔不足1000米,虽海拔不足70米,但危崖临流,峻峰壁立的石灰岩小山组成。南为上钟山,北为下钟山。说起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流传许多佳话轶事。石钟山最早见于汉代桑钦的《水经》。由来有三种流派:一是主声派,认为因声响如洪钟而名,代表人物有郦道元、苏轼、李渤。至于响声来是何处?又有多种说法,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而名。唐贞元十四年(798),唐代诗人,江州剌史李渤探访遗迹,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敲打它们,聆听其声,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清脆而响亮,停止敲击,响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认为郦道元的说法有误,特著《辨石钟山记》以修正郦道元的说法,留给将来的人。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宋代文学家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时,夜泊石钟山下,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下了著名的游记《石钟山记》,他认为其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不绝,是因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舟入两山之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相应,如乐作焉。他记下考察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苏轼的《石钟山记》因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影响最为深远。二是主形派,认为山体皆空,上尖下圆,形如复钟而名,代表人物有清代的俞樾,曾国藩。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批评苏轼“尤过门,而未入其室也。”三是主张形声结合派,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其诗云:“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功,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余以为主声派有魂无魄,主形派有魄无魂,各有偏颇,石钟山既有钟之“声”又具钟之“形”,声形合则神韵出。

心向往之,行必将至。乘着酒兴,跨湖而行,但见天高水阔连一色,江水湖波共缠绵。石钟山似一头雄狮匐伏于鄱阳湖之滨,虎视于江湖交汇处,远望两山似一把古时的铜锁挂在湖口,不愧有“江湖锁钥”之称。行车半小时,穿过千年古镇,便到下钟山。临湖观景,石潭流激激,岩树郁苍苍,山虽不高,但突兀峥嵘,流虽不急,却水过石穿。绝壁有岩皆起阁,归僧无路只乘舟。白壁、青塔、黛檐、碧瓦,黄竹、红叶色彩斑斓,玲珑有致的石钟山仿佛裹着一件彩裳,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充满诱惑。

石钟山面积仅0.2平方公里,但集亭、台、楼、阁、殿、祠、廊、舫于一体,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与温婉芬芳的字画碑刻交相辉映,是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的江南园林。古色古色的牌楼正上方雕刻着郭沫若手书的行草匾额“石钟山”笔力爽劲洒脱,转变韵味无穷。进入大门,迎面竖立着苏东坡的雕像,一篇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记》让此山名满天下,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拾级而上是石钟亭,一块白色的天然巨石,安放在亭子中央,形似石钟。亭后是“太平楼”,因太平军曾在此驻守而名,过小桥流水的花园,上面是“梅花厅”。门联曰“瘦影当窗梅得月,凉云满地竹笼烟。”梅花厅系石钟山最高处,整个建筑像一朵梅花盛开在石钟山上,相传周围曾种植60株梅花,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应是雪帅彭玉麟最为钟爱之处。彭玉麟撰联云“梅开六十树,雪是精神,梦寄罗浮忘物我;航受两三人,花为知己,笑经沧海载乾坤。”彭玉麟,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始人。1857年10月26日,彭玉麟率领湘军水陆二路攻下湖口后,在石钟山长住,修建忠烈祠等建筑物,算是石钟山曾经的主人。他多才多艺,诗书画俱佳,一生酷爱梅花,画了上万朵梅花图,并在其上题诗寄情,这些号称“梅花百韵”的咏梅诗,寄托了彭玉麟一生对外婆养女梅姑的爱恋、思念、牵挂,自己的愧疚和悔恨。因梅姑情结,彭玉麟痴情于梅,他所画之梅堪称一绝,笔下的梅花“老干繁枝,鳞鳞万玉,其劲挺处似童钰”,被称为“兵家梅花”,其中“墨梅图”更是冠绝,与郑板桥的“墨竹图”齐名,被称为“清代书画二绝”。

梅花厅后面是石钟山上的主体建筑,1858年彭玉麟奉上谕所建,正中是忠烈祠,祠联云“光昭日月气壮山河,祀重春秋名垂竹帛”祠分前庑后庑,立于绝壁之上,面向江湖,视野开阔。曾国藩、彭玉麟均有记,并手书碑刻,祠内有曾彭等人撰长短联上百幅。祠前辟有广场,两侧植有古樟,为彭玉麟手植。右边是浣香别墅,分前后两幢,前幢名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两幢之间有空院,回廊墙壁镶嵌魏征、苏轼、黄庭坚、郑板桥、彭玉麟等名人碑刻,琳琅满目。别墅后面是桃花涧,内有彭玉麟手书的三个不同的“梦”字。左边是报慈禅林,由僧房、戏台、大雄宝殿、海岛、前院和后院组成。站在忠烈祠前广场,江湖胜景尽收眼底。一山两水,襟带江湖,楚尾吴头,山鸣谷应。可远眺庐山云雾,仙气缭绕,近睹洲渚回合,烟波浩渺。长江鄱阳湖汇合处水线泾渭分明,江水西来清冽,湖水南来浑浊,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一条奇妙的界线,清浊并流,长达数公里,堪称世上一大奇观,这就是著名的“江湖两色”,1965年7月7日郭沫若登临石钟山,对此景观写下“江天一望宽,水文黄赤界。”的诗句。

出浣香别墅,沿石级而下,至西北角低处是上谕亭,二层八角,又名八角亭,1860年彭玉麟建亭于此,立上谕碑,亭名及碑文由曾国藩手书。亭前立曾国藩雕像及曾国藩家规。在此既可感悟“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的曾国藩箴言,又可感受“湖光影玉照,长天一月空”的美景诗韵。

报慈禅林前是浊清亭,圆柱圆顶,四面通透。亭柱上有钱伟长所撰“江湖两色,石钟千年”联。站在亭内,可观水之黄赤界,峰影有无间的江湖胜景。徜徉茂林垂荫的石级小道,曲径通幽,翠竹躬迎,穿亭过榭,至清风楼,廊外廊,仿佛进入迷宫。镂空的廊道,一面是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文人墨客所撰的碑刻达200余幅,都是石质翰墨中的珍品,让人目不暇接,感叹不已。一面是圆、方、曲、菱、波浪等不同形状的仿古墙窗,图案精美,犹如在画廊中赏画,令人陶醉。透过窗户观景外之景,意境融通,夕阳斜照的树木,暗香疏影如诗如画、江水幽幽丽丽,似蜜中之花,返照衔窗,云霞万色,一窗一景,美不胜收。

石钟山左边建筑有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和古塔。红色的船厅,右墙悬挂的宣传版上介绍苏轼生平简介,三来湖口的故事和三州勤廉、三面高手的成就及后人对苏轼评说。左墙宣传版介绍彭玉麟的生平简介,仕途不要官、为官不要钱、打仗不要命的事迹,无他不成山对石钟山的贡献和旷世梅花恋及后人对他的评说。船厅左边是临湖塔,七层八角,青砖绿瓦,雄姿挺拔,日成一景,夜可导航。前面是江天一览亭。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波涛万顷。驻足观壁,露叶霜枝剪寒碧,小亭曲栏倚深红。雨蚀水击后的石灰岩形成皱、透、瘦、漏、丑等特点,千姿百态。临湖观澜,闲云潭影,霞迥韵流,江流石不转,水鸣山更幽。展现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云间峭峻峰”的独特景观。

石钟山扼长江,锁鄱阳,自古以来为兵家要塞。春秋时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战国时代初属吴,继属越,后属楚,三国时又属吴,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从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大破曹军80万。元末朱元璋,陈友亮大战鄱阳湖,出没于此山之间,奠定了大明王朝的基业。清代曾国藩、彭玉麟率领的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湖口鏖战十年,先后以石钟山为营垒,进取攻守。民国初期李烈钧在此宣告“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流传着许多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钟山虽然低矮,但有苏轼等文曲星的亲临,胜过许多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条看不见的龙可以聆听它的龙吟之声,这就是石钟山的“钟声”,它是来自洪荒时代的声音,悠远峻冷,天地震惊。石钟山虽然十分渺小,但小巧玲珑,玲珑剔透,特别精致,它是儒家的圣地,兵家的要塞,旅行家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