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唢呐)
(父亲自己做的口哨)
清晨,步云坪的山间还笼罩着一层薄雾,悠扬的唢呐声便已穿透晨曦,回荡在青翠的山谷间。那是父亲在院子里练习,他微微眯着眼睛,指尖在唢呐的音孔上轻轻跳动,仿佛在与天地对话。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唢呐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像是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些声音,早已成为我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旋律。
父亲是一名技艺精湛的唢呐师,也是我们苗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他的唢呐声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心中便涌起一股由衷的敬佩之情。于是,我萌生了记录父亲事迹的念头,想要将他的故事、他的执着、他的热爱,一一写下来。
父亲是如何与唢呐结缘的?是家族的传承,还是命运的巧合?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细问过他。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与唢呐之间的那份深厚情感。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日复一日地练习,家里的墙壁上写满了他随手记下的音符,仿佛每一串音符都在诉说着他的坚持与热爱。屋后的水塘边,种满了纤细的芦苇,微风拂过,芦苇轻轻摇曳,像是为父亲的唢呐声伴舞。那些芦苇,正是父亲制作唢呐口哨的原材料。
我曾亲眼目睹父亲制作口哨的过程。他用铜丝缠绕,剪刀修剪,镊子夹紧,最后将口哨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那一刻,口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父亲总是仔细挑选音色最好的口哨,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收进一个小铁盒里,视若珍宝。而唢呐的身体,则是他用一根长长的圆木掏空、钻孔,亲手制作而成。父亲的动手能力让我惊叹不已,他不仅是一位唢呐师,更是一位匠人。
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毅力,什么是为爱执着。几十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对唢呐的打磨与追求。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小板凳上,静静地听父亲吹奏唢呐。那高亢嘹亮的音符,仿佛能穿透云霄;那低沉婉转的旋律,又像是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唢呐的音色独特,既能表达欢快的情绪,也能传递深沉的情感。它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们麻阳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小县城,唢呐不仅是音乐工具,更是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载体。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庆仪式,唢呐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父亲常常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从柑橘采摘节到“春社”文化旅游季,他的唢呐声总是能为现场增添一份独特的韵味。每当看到父亲在台上与其他乐手合奏,我心中便涌起一股自豪感——我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唢呐师,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家。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今,除了少数中式婚礼,已经很少有人会请唢呐师来助阵了。年轻一代对唢呐的兴趣也逐渐减少,传承人断层的问题日益严重。我和弟弟虽然喜欢听父亲吹唢呐,但对于唢呐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或许,父亲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唢呐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一种乐器,更是守护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于是,从二十年前开始,父亲便自发地免费收徒授艺,肩负起了传承的使命。
父亲手中的唢呐,是他一生的挚爱,也是他表达情感的方式。每当他吹响唢呐,我仿佛能看到他微微眯起的眼睛,感受到他指尖流淌的温情。那高亢的音符,是他对生活的热爱;那低沉的旋律,是他对家庭的守护。如今,我也渐渐明白,父亲吹响的不仅是唢呐,更是他对我的爱与期望。那些在唢呐声中度过的岁月,早已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父亲老了,头发白了,但他的唢呐声依旧。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我就知道,无论我身在何方,父亲的爱始终在我身边,像唢呐声一样,悠扬而绵长。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朱海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