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湘中人物 > 草根达人

苔花开若牡丹艳

——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娄底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袁杰伟

2019-01-04 17:17 娄底新闻网 郭红艳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微信图片_20190104165435

(作品)

微信图片_20190104165454

(袁枚)

微信图片_20190104165448

(袁杰伟与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正当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这首小诗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一首励志诗时,《随园流韵——袁枚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趁着这本书的油墨芬芳刚刚散发开来,记者怀着景仰的心情,对该书作者袁杰伟先生进行了专访。

袁杰伟先生现在头衔很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娄底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路坎坷漂羊城

袁杰伟1963年3月出生于新化县科头乡棠里村一个退伍军人的家庭,父亲有13年从军的经历,为人正直,勇敢刚毅。转业后第二年生下袁杰伟,所以,袁杰伟认为自己的家庭出身就是军人。他身上也遗传了父亲的气质:做人具有正义感,写文章有满满的正能量。他从小爱好文学,初中时写的文章就被本校同学当作范文读背,高中时写的日记成为班上同学必看的“手抄本小说”。但真正发表文章却是1984年上半年,在娄底师专读大一二期的时候,那时,刘心武的哥哥刘心化教袁杰伟那班的英语,没上完一期课就调到四川郫县去了。袁杰伟写了题为《他走了,留下一缕缕情丝》的散文,投到校报编辑部,不久就在校报发表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几乎每天都有文章在学校广播站播出,每期都有文章在校报发表。他很快成为知名度很高的校报记者和学校广播站记者。1986年5月在新化上梅中学实习,他创办了《上梅文学》杂志,上梅中学创校校长曾广济为杂志题写刊名,并亲临创刊会场。娄底师专毕业后,袁杰伟在新化当老师,一直坚持创作、学习。别人聊天、打扑克、玩情调,他对那些没兴趣,每天坚持学习到深夜,是学校出了名的“书呆子”。在维山中学教书时,他与两位爱好文学的同事一起办起了文学杂志《七里香》,举办了《七里香》作品朗诵会,在学校引起了广泛反响。

1995年9月,袁杰伟从湖南教育学院脱产进修毕业之后,开始了漂泊闯荡的生涯,首先在民政部长沙民政学校南院即现在的长沙民政学院当学生科长,他的创业肯干至今在该校留下许多佳话。一年后南下广州,先后在《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历练多年,在南多诸多媒体发表散文、杂文,由于发稿太多,编辑不得不要求其用化名。其时谢有顺在该报编读书版,同在17楼,两人天天在电梯里见面。但袁杰伟没意识到谢有顺当时已获冯牧文学奖,在评论界影响那么大。当时网站风起云涌,袁杰伟离开南都到一图书网站上班,专门写图书评论。专门请谢有顺到网站来指导,刚天那天杂文家秦巴子来看望谢有顺,袁杰伟与网站老总及谢、秦二位聊得非常深入。秦巴子后来多次来电,想南下广州。但其实网络遭遇泡沫,不久,袁杰伟自己也离职另谋高就。这时他创作了长篇纪实小说《漂泊在羊城》,作品先后在《南方文学》、《南方工报》、《南方都市报》连载,在珠三角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他还在南方都市报副刊及众多被承包了的文学刊物发表文章,袁杰伟的名字顿时在珠三角的“江湖”小有名气。1997年,袁杰伟改编的20集电视连续剧《警匪较量珠三角》在广州电视台34频道首播,这部电视剧由当时当红的影视明星刘松仁和米雪主演,再一次在珠三角引起多方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袁杰伟唯一一次“触电”。

好马也吃回头草

2001年,37岁的袁杰伟终于结婚生子。为了家庭的稳定,他听从岳父的劝导回到了湖南老家。虽然当过学生科长,写过长篇纪实小说,改编过电视连续剧,但回到内地后,他发现自己的本质没有变,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中学教师。不同的是,别人都评了中级职称或高级职称,而他还是个初级。

袁杰伟还发现内地的文人认可的是散文、小说。他不喜欢一些作家无病呻吟的散文和散文诗,而且这两种文体的作品,说真的还真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嫌疑。要让别人无可辩驳地认可这文章是你写的,最好的就是写时评。时评是无法抄袭的,而且真正能改造国民思想的就是杂文和时评,于是,袁杰伟开始杂文、时评的写作。2002年至2004年,袁杰伟写的杂文、时评不断地见诸于《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工商时报》以及《杂文报》《杂文月刊》《文字客》等报刊,2003年12月,他一篇《有多少人热爱毛泽东》的时评被人民网在首页连续刊发20天,不到一个月时间,阅读量列为人民网所有文章全年阅读量排序第9名。他的文章一出来,就被新浪网、新华网、凤凰网等转载。红网红辣椒等频道争相为袁杰伟建立文集。不少报刊向他约稿。

然而,2004年年底,袁杰伟来到《娄底广播电视报》工作后,中断了时评的写作。他全力投入新闻、通讯的写作。他来到娄底后,不断以整版整版的文章见诸报端,成为了杀入娄底新闻界的一匹黑马,迅速成为一位知名记者。他也多次获娄底新闻奖、湖南新闻奖等奖项四十余次。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的湖南省爱烛新闻一等奖,全省只奖十名,袁杰伟是获一等奖之中三名地市级媒体记者之一。由当时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颁奖。

垫棺作枕就靠书

然而,当记者主要还是为稻梁谋,并非袁杰伟的最终理想。他的理想是要写几本能够留传后世的著作。特别是到了奔五的时候,袁杰伟心中有一种焦虑,那是一种没写出好作品的焦虑。就像陈忠实在年近五十时,焦虑自己没有写出一本能够垫棺作枕的书,没有写出一本像《平凡的世界》那样的书。袁杰伟也同样有这样的焦虑。

2012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的写作,并公开招募作家。袁杰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了名。他报名写袁枚。因为袁杰伟崇敬毛主席,而毛主席每次到外地出巡都要带袁枚的《随园诗话》,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喜欢袁枚的书?为了解开这个迷底,袁杰伟就报名写袁枚。很多人以为袁杰伟是袁枚的后人,其实根本不是。当然,他压根就没抱希望,他想,全中国这么多作家,而中国作协只需要100多个作家来写,我算哪根葱?但令人惊喜的是:他通过了报名资格审查!组委会通知他在一个月内写出一万字左右的《袁枚传》写作提纲。

接下来一个月,袁杰伟苦苦查阅相关资料,只花了20天就提交了提纲。袁杰伟依然是没有抱任何希望的。但他的提纲被通过了,他被通知到北京开会,与全国一流的作家一起探讨人物传记的写作。从那时起,他立志将《袁枚传》作为一本能够垫棺作枕的书来写。

五载辛苦不寻常

2012年8月25日,袁杰伟来到北京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创作会,每一次与全国的著名作家一起谈经论道,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麻雀飞进了凤凰窝,害羞且荣幸着。

回娄底后,他就全心投入了《袁枚传》的写作之中。他认为,机会已经有了,现在即使辞职换来这本书的成功也是值得的。有位当过市文联主席的作家曾真诚地对他说:“我愿意用文联主席的位置换你的袁枚传”。

为了搜寻到最完整的资料,袁杰伟先后跑到北京王府井书店、广州购书中心买书,到广州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并借阅图书。有一次在中山图书馆查到一本民国时杨鸿烈写的《袁枚评传》,是繁体本,不能借出馆。袁杰伟便用相机一页页拍下来。在南京市图书馆发现一本江苏沭阳党史办编的一本袁枚的书,如获至宝,可是也借不出馆。出馆后袁杰伟曾到南京市江宁区政府新闻科,出示记者证后,一位姓金的小伙子热心地帮他到档案室找资料,但找到的资料却是已经有了的资料,意义不大。在南京图书馆看到一本《袁枚与沭阳》,可是借不出馆。他只好记下书名和出版社名,多次联系方志出版社未果,便专程跑到沭阳寻找编者。可编者听不到他的塑料普通话,把电话挂了。他又跑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园图书馆去找,由于没有预约,没有借阅证,图书馆进不了。回头找学校办公室,办公室的小伙子也是公事公办,彬彬有礼,但就是不提供帮助。回娄底向一位藏书丰富的本地人求助,那人让他到孔夫子旧书网上找一下,果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后来,很多的资料他都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了。

为了寻找袁枚的历史遗存,袁杰伟专程跑到南京,到当年随园所在地而今的五台山体育馆,袁枚经常与友人散步的清凉山,袁枚手植紫藤的沭阳县政府,以及袁枚出生地杭州,袁枚曾经候任过的陕西,袁枚曾揖拜过的马嵬坡等地考察,以冀寻找到一些历史的蛛丝马迹。但沧海桑田,现在能够找到的,在南京只有随园的名字,现在还到处在用。在沭阳有袁枚手植紫藤还勃勃生机。

袁杰伟至少读过五种以上的袁枚传记及评传,通读了二十卷本的《袁枚全集》以及多种袁枚年谱、书信集、相关论文、相关著作等,然后开始创作。他立志要创作一本最权威的也是最可读的袁枚传记。为了写作,他专门租了工作室,业余时间全部扑在阅读、写作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有来源,每一句话都力求通俗、生动。有时连续发待一两个小时,还是写不出一句话。有时豁然开朗,下笔千言。进入写作状态时,创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态。

苔花开若牡丹艳

袁杰伟觉得,他自己就像是袁枚笔下的苔花,是阳光常常照不到的地方。但他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从来没有放弃过,一辈子都在追求成功,追求立言,曾立志要为立德立功者立言。他曾主编过《感动娄底的90个故事》、《幸福娄底的100个故事》、《爱满杏坛》及《爱在回响—爱满杏坛读后感》等。

而在写作袁枚传的时候,他立志高远,也就给自己增添了无形的压力。但可喜的是,他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喜欢袁枚这个人,觉得袁枚的启蒙思想包含着许多现代思想因素,袁枚的思想光辉照耀着现代。如一心为民、公正断案、招收女弟子、反对封建孝道、反对信佛、远避皇帝、提倡性灵、讲究美食、宣传善恶有报、晚年壮游山河、嘲弄腐儒腐官、支持自由恋爱、看重普通劳动者、不耻谈金钱、经营文化产业等思想行为,都具有鲜明的思想启蒙特色,具有反传统的叛逆特征,与当代的先进思想息息相通,可以说他的某些思想是照亮着我们今天的文化。袁杰伟越来越喜欢这个历史人物。因此,他用心地去刻画每一个细节。

正因为如此认真的写作态度,如此与古人息息相通的气息,如此地认可传主的人文精神,袁杰伟历时五年创作的这部书稿交上去后,受到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的高度评价。文史专家、责任编辑和外校都夸这本书写得好!

《随园流韵—袁枚传》成功了!但这已成过去。袁杰伟希望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文学的新天地,不断开创人生新境界。他现在正全力以赴创作的是《中国毛板船》,《中国毛板船》选题已获得湖南省作协2018年定点深入生活选题。袁杰伟现已完成近半的采访和创作。我们期望袁杰伟这片不起眼的苔花,能开得像牡丹一样鲜艳、骄人。

责任编辑:邓仕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