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轩(1848~1915),字世绶;谢智卿(1848~1888),字先任,两人均是今双峰县永丰镇泥湾村人。早年失学在家以打铁为业,曾纪泽出使英、法、德诸国时两人为随同人员,被充任使署。等翻译官,赏戴花翎,以知府选用。归国后均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任职,为近代中国两名著名的军事工业实业家。
一对能工巧匠
王钦轩和谢智卿都是清道光十八年(1848)生,王出生于六月,谢出生于八月,故从小就以“同年兄弟”相称。又自幼都聪明好学,因家贫早岁都辍学在家务农。
同治五年(1866),18岁的澍智卿先学会了打铁;王钦轩开始给谢扯炉(拉风箱),后来也很快地学会了打铁。两人多才多艺,在乡间以“王谢二巧匠”著称。一次,谢智卿所造的一支鸟枪,可连发两响,得到荷叶曾家的赏识,曾纪泽将鸟枪买去,在铜梁大山打猎,百发百中。王钦轩的手艺也不比谢差。他造出一只小铁舰,放在水塘中能飘浮,众人都称“奇巧不可思议”,更为曾纪泽所称异。光绪元年(1875),曾纪泽在富厚堂安装水枪,雇请王钦轩和谢智卿两个能工巧匠去设计安装,很使曾纪泽满意。从此,王钦轩与谢智卿都成为荷叶曾家的“常客”。不仅富厚堂的铁器都由他俩所制造,就是大夫第、万宜堂的铁货也无不出自他俩的手艺。
随同曾纪泽出洋
光绪四年(1878)七月,曾纪泽出使英、法等国,“以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枪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功夫”,选中王钦轩和谢智卿为随同人员。曾纪泽报请朝廷,对王谢以“同知衔尽先选用知县”。抵达英国后,王钦轩和谢智卿被派充英法机器学生,入砂罗柯喏司与柯模士脱郎厂学习制造,张之洞:《诰授朝议大夫钦轩太守暨德配彭淑人六十双寿》,载《双江王氏三修族谱》。访双峰县荷叶镇富厚堂毓贤等老人记录。同时与曾纪泽一同兼习英文、法语。历经3年,王钦轩“诩谈西学,能自出新意”,凡水雷、枪炮、机器、汽炉等制造之法,无不“洞悉其奥密”;谢智卿既能仿造各种洋轮、洋炮及轮舰,又善掌握某些奥技的工艺过程,如对篆刻牙章、整修戮记、照相晒图、嵌镶牙齿等都能得心应手。光绪五年(1879)六月,谢智卿在英国伦敦新造一艘蚊子船,经曾纪泽邀英国兵部和海部官员勘验,深得英人称颂。同年九月抵法国巴黎后,又新造印刷机一台,经法国印刷同行业演试,亦得法人赞许。
王钦轩与谢智卿的才智,很得曾纪泽所器重。在英、法期间,曾纪泽几乎无日不与他们交谈。光绪七年(1882)七月二十七日,曾纪泽在《拣员补参赞各疏》中向朝廷奏称:“查随带之学生同知衔尽先选用知县谢先任、王世绶二员,在洋数年,艺业精进,前此中国在英制造之蚊子船、碰快船各项工程,均经微臣先遣该员偕同英国海部官员分别勘验,于其中应添改之处,均能反复推求,商量精审,《曾纪泽日记》(而麓啪社1998年小版)。其平时对英伦各局厂炉火制造之务,阅历既多,考察亦精当。王世绶到洋以来,兼习英文、法语,未臻纯熟,语则甚能通晓。该员等遇有紧急差委,常与英、法国官绅交给往还,似宜稍任优职,以示郑重。”经曾纪泽的极力推荐与请求,王钦轩被补充为海军大臣随员和使署四等翻译官,赏戴花翎,以知府用;谢智卿被充补曾纪泽驻法国随员,保受知府衔。此后,他俩虽已都是驻英、法诸国官员,但仍始终不放弃对各国机器制造的潜心研究。在驻英、法大使馆期间,凡曾纪泽赴西欧各国游历,或往各国考察炮局及制造工厂,他俩都随同前往,成为中国驻英、法诸国大使的重要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十四日,曾纪泽“自使署启程,率夔九、钦轩、厚甫三人至京克罗斯车栈,候十分翳火车……抵纽卡斯尔。”“十五日,往阿模士庄局参观……至钦轩室谈极久,写零字。”
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任事
光绪十二年(1866)六月,曾纪泽奉命离英返国帮办海军事务。谢智卿随同曾纪泽返国后,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任事。其时,王钦轩仍留驻法国大使馆。谢智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任事期间,受王钦轩的委托,曾回到家乡泥湾里为两人共造一处新宅。他俩以东晋时代的“王(导)、谢(安)”二位高名贵族相喻,将共建的新宅取名“东晋堂”。由此,“王谢”的名声更远传乡里。可是,谢智卿将东晋堂建成尚未回家居住,即于光绪十四年(1888)农历九月八日逝世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据传,他是因有聪明才智,受到外国军事技术人员的嫉妒而被害致死的,其遗体运回家乡,葬于原东晋堂后山。《曾纪泽遗集》奏稿三(岳麓书社1988年出版)《皇清诰赠通议大夫谢公及其尊阃贺淑人墓表》(李振拔撰)。《曾纪泽日记》(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
光绪十六年(1890),王钦轩从法国归国,亦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任提凋。此前中国官办工业所需煤、铁大都要从东南亚诸岛进口,资金外流甚多。王钦轩返国后,向清廷提议,以采湖南煤、铁矿为主,并没厂炼钢。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遂在湖南开发煤、铁矿和炼钢,故湖南大兴煤、铁矿和钢铁工业即由此始。由于湖南的煤质及钢铁质量都较好,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枪炮和机器制造、吐的大发展,而且英商在沪开办的耶松船厂,亦常来湘求购煤、铁。
王钦轩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还精心改良枪炮子弹的制造方法。如当时的无烟药,向为中国所无,唯英、德国才‘有,故由外商久专其利。王钦轩请命于大吏,动用国库资金自造。然外国技师居奇,不传其技术。王钦轩毅然辞退外人,自己潜心研究,终于研制成功一种无烟药,为我国发展弹药制造工业奠定了基础。
王钦轩不仅热心于近代军事工业,而且善于军事操练。刘坤一总督两江时,想把驻湖南护军新兵练成“劲旅”,为诸军树立榜样,乃回湘调王钦轩充任营务处。王一到职,即严明纪律,督习西洋操法。寒暑罔问,恐士勇未能通晓,自将训练方法编撰成歌决,让其诵凄热记。结果,刘坤一每次征调三军展阅,王钦轩所教练之营都为“渚军冠”。
陈宝箴抚湘时,永州锑矿初被发现,然洋人言“华人不诸化学”,无法开采。湖南当局便派官绅赴江南招徕生意。法国商人对湘矿业垂涎已久,便贿通官绅,以贱价售给,并订立长期条约,不能售给他国。湘矿之利,被洋人所夺,朝廷谴责,舆论沸腾,陈宝箴恐惧,无法处理。张之洞《诰授朝议大夫钦太守暨德配彭淑人六十双寿》,载《双江王氏三修族谱》。时张之洞任湖北督军,他深知王钦轩长期从事军事工业,既通外文,又具有西洋科学知识,便委派他出面与外商谈判。王钦轩爱国心切,与外商纵谈利害得失,据理力争,并以情谊感动对方,结果,“杯酒之间,从容就绪”,一举而废原订之约。一时众口称颂,皆以曾纪泽当年废俄约而收回伊犁部分土地相比。张之洞曾称赞他:“湘省至今不失其权利者,君之力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刘坤一以王钦轩总理金陵省防炮台。其时,该台旧有西洋巨炮数尊,其价值数以千百万计,因升降不灵,人皆视为废物。王钦轩除旧布新,亲率弁勇“精细操法,启视关键,择去其窒碍”,结果变废为宝。又该台药库,因敌弹弧线及潮湿热度交相熏蒸,其质性变易。王钦轩将药库全部改建,使军备刷新,军械大振。对此刘坤一以“奇才闻于朝廷”拟报大用。但由于当酬金陵总督顽固派的中伤,迟迟未将王钦轩上报,故终于未得重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王钦轩以不满清政,而辞官归里。
辞官归里度晚年
王钦轩回归故里后,每天扶着手杖出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九峰山与双峰山之问,采灵芝,打野兔,以度时光。在京城任军机大臣的张之洞得知后,为之惋惜,前来函召他“出山”,他未往。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王钦轩年届“花甲”时,张之洞为他夫妇作《六十双寿序》(见附录),仍劝他“为国家宏济艰难,不宜迟处林泉”。但王钦轩始终不肯“出山”。
张之洞《诰授朝议大夫钦太守暨德配彭淑人六十双寿》,载《双江王氏三修族谱》。
王钦轩同籍后,开始居新宅东晋堂,旧此宅为“同年兄弟”谢智卿在籍所建,谢尚未回籍居住即逝世,乡间传言这是其基地不佳。所以王钦轩将东晋堂所属谢家部分买下,拆除后改建一宅,取名“朗和堂”。他曾在朗和堂创办过机器制工业。民国初,他还输金设时务学堂于朗和堂,以教贫穷子弟。
晚年,王钦轩在家最好善乐施。里中有个茅渡口,因经费缺乏,已几度废弃。光绪未年,王钦轩捐田数十商进行重修。从永丰通往湘乡原有一段崎岖的道路,行人不便,民国初年他经手募捐,进行了一次整修,深得里人的好砰。民国四年(1915)王钦轩病逝于朗和堂,葬永丰街边。《娄底市政协文史委〈中国历代名人与娄底〉》供稿
责任编辑:刘飞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