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湘中人物 > 当代名人

难忘南繁生活——我的“老师”袁隆平印象

2016-08-01 21:12 娄底新闻网 李传昭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激情似火的南繁岁月(一)

(激情似火的南繁岁月)

激情似火的南繁岁月(二)

(激情似火的南繁岁月)

在试验田授粉

(在试验田授粉)

在驻地合影(前排左一条纹衫为本文作者)

(在驻地合影 前排左一条纹衫为本文作者)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全国先后有30多万农业科技工作者赴广东、海南等地从事南繁工作。在半个多世纪里,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创造出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骄人的业绩,许多业绩在世界范围内都可圈可点:从50年代末的杂交玉米到60年代的杂交大豆、高粱、70年代的杂交水稻,80年代的抗虫棉,再到90年代的哈密瓜,等等……南繁特有的吃苦、奉献、创新精神,助推了我国农业的腾飞。

非常荣幸的是,我的青春年华曾与“南繁”生活交集。上世纪70年代,我国为攻克水稻“三系”配套育种,组织了全国各地农业技术人员赴南方繁育水稻种子,我就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

1973年,我高中毕业,回到了家乡——冷水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跟随伯父在园艺场参加艰苦的劳动锻炼。1975年3月,经市农业局副局长王焕昆推荐,农科所派遣,我被通知与市农业局干部张长平一道参加邵阳地区组织的育种队(当时冷水江属邵阳地区辖管),赴广东省学习水稻“三系”制种技术。当时,我不满18岁。

原邵阳地区14个县市的育种人员在邵阳沙子坡招待所集训几天后,从衡阳乘火车前往广东湛江,最终的目的地是湛江市霞山区铺子镇良丰大队。这个地方地处雷州半岛,属热带气候,育种制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一行30余人驻地在大队仓库,条件很简陋:床铺是用临时的木板搭起的,只有一扇大门,窗子开得既高又小,我与张长平合睡一个铺。邵阳市带队的黄局长买来红纸笔墨,叫写毛笔字漂亮的同志书写“向良丰三队学习、致敬”、“搞好良种培育,造福子孙后代”等标语贴到村子各处。之后,双方进行了简单而热烈的互访活动,热情好客的良丰大队队干部们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受到家乡一样的温暖,心里涌起阵阵暖流,制种生活就这样拉开序幕。

培训学习的日子紧张而充实。白天,我和其它同志在烈日下从事担肥、担草、平地、播种等劳动,晚上则同大家一起听课学习。学习分为四个小组,我们组包括冷江、新化、新邵,邵阳地区农科所的同志,讲课的邓老师对“杂交水稻”理论知识熟稔,他详细地跟我们介绍培育繁殖二九南一号不育系种子的过程和技术,大家像小学生一样,边听课边认真地记录要点。每天我们踏着朝阳出门,傍晚,沐浴着霞光归来,到学完相关知识,已是繁星满天。虽然劳动繁重,学习紧张,但我不甘落后,凡遇到不懂的地方总喜欢问问年长的同志。

有一天,黄局长突然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今天袁隆平老师将从海南岛过来,要到我们邵阳地区育种队来现场讲课。”我怀了兴奋的心情等待着。当天下午,有5人来到我们这。同行同志告诉我,那个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上挂着一圆筒式照相机的人就是袁隆平。随行人员介绍,袁老师此行主要是来了解全国赴广东育种队水稻三系配套的攻关情况。之后,他开始授课,既讲了三系配套育种队的整体布局、湖南安江农校育种队的试验情况,也讲了其它各地的试验进展,等等。听完育种队的汇报后,袁老师肯定了我们的努力,并且打了形象的比方,他说,提高种子产量的关键是花期相遇(就像人怀孕一样),“任何事情都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水稻三系育种也是如此;只有边学边做,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打胜仗。”

第二天,我们又前往参观安江农校在湛江的试验地。在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中,有人在用竹竿将恢复系的植株摇动进行授粉,袁隆平老师则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对操作过程进行拍照。拍着拍着,只见他突然蹲下去,对准一株处在田坎边的株苗花蕊进行拍照,那认真的模样,似乎忘记了身边人群的围观。我好奇地站在一边看着他按着快门,心里被他认真的模样悄悄折服。现场会、参观进行了半天时间,烈日下,袁老师瘦削的背上,大块的汗渍浸湿了衣服。他们一行人走时,袁老师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挥手致意,他那亲切的笑容久久地留在我心里。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长得像农民的袁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研发的成果受到高度重视,国家科委组织各省农学院、农科院、各县市进行三系育种配套攻关,他本人就像徐霞客一样,带着科研队在各地奔波,每到一处,都极为严谨地调查研究,那部相机,就是他开展科研的助手与伙伴。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水稻三系育种培育出二九南一号与IR24、IR26杂交、可供大田生产的种子,每亩单产量提高30%至40%以上,这为解决当时全国粮食的供应起到了重大作用。这喜讯里,包含着广大攻关工作者的辛劳与汗水,更饱含着袁隆平老师极为不寻常的付出。

激情似火的“南繁”生活已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少年轻人对“南繁”工作更是一无所知。作为亲历者,时间隔得越久远,我的印象就越清晰。每每忆起,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总会浮现在眼前,而袁隆平讲课的神态、蹲于稻田拍照的情景,则有如雕塑般烙刻在我心里,他那“做任何事情都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导深深地影响了我,之后的日子我也养成了爱观察、爱拍照、爱调查研究的习惯,这个习惯让我大受裨益,天南地北,留下了我坚实的脚印;荏苒时光,我用汗水勤奋地书写着人生的画卷。
为怀念这段参加“南繁”育种的光阴,多年后,我把QQ名字取为“隆平学子”;进入退休时,我看到农村严重的土地抛荒景象,果断申请办理了“冷水江市庆馀种植合作社”,继续从事“解甲归田”的农业生产——这既是圆过去未圆的农业梦,也是传承“南繁”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是以切实行动表达一个普通学生对大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由衷崇敬!(编辑/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