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湘中人物 > 名人与娄底

余昌宇:以自然为师的中国画者

2014-03-20 10:50 娄底新闻网 袁杰伟 袁雅琴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IMG_3382

余昌宇

白髯飘飘,白发苍苍,脸膛红润,神采飞扬……若不是事先有人介绍,还以为是遇到了一位武侠电影里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坐下来一交谈,才感觉到这是一位心直口快、遭遇坎坷却乐观向上的长者,一位有自己独到艺术信念和艺术技法的中国画大师。用时尚手机、玩微信、飙车这些一般被认为只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事却与他这位年过古稀的人结合得这么完美,令人有点匪夷所思。朋友赠了他一个“老顽童”的称号,这个称号让上面的一切有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这位老者就是3月12日至16日应邀到双峰、涟源两地进行书法交流、授徒讲学的湖北画家余昌宇。

国画生回乡当渔夫

余昌宇1942年出生于湖北仙桃,1962年毕业于湖南艺术学院(湖北美院的前身)国画系。这时正是国家三年国难时期,按政策他回原籍地参加农业生产。于是,整整二十五年的青春全部泡在了仙桃这块土地上,每天与鱼塘、田地摸爬滚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娶妻生子,过着地地道道的农夫生活。江汉平原,排湖岸边是他祖祖辈辈一叶扁舟出没风波的栖身之地。二十五年的沧桑岁月,把余昌宇这个科班出身的国画专业高材生磨炼成了一个捕鱼捉虾的好手,一个泥中踩藕的裸夫,一个湖畔的拾蚌者,一个耕云播雨、犁耙耖滚无所不能的农夫。二十五年的风风雨雨,二十五年的酸甜苦辣,他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语气轻轻松松一笔带过。有人把这界定为苦难,但我更认为这正是但丁《神曲》里所说的炼狱生活。正是这二十多年农村生活的历练,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感觉、一手的而且取之不尽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坦言,这二十五年,他没有摸过画笔,只是心还挂在这上面,国画“与余心有戚戚焉!”

辞去公职摆地摊

1985年,43岁的余昌宇终于被招到仙桃县文化馆当了一名美术专干,跳了农门,当了干部。为了提高自己的画艺,1990年,48岁的余昌宇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告别妻儿,进入北京画院短训班脱产学习一年。此时的他有四个儿女,要养活一家老小光靠工资过日子太艰难了。在文化馆干了十一年,是依赖体制还是脱离体制,他一直处于一种困惑之中。最后他认识到,要养活一个家,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钱。于是,在1996年他将要被提为文化馆副馆长那一年,他放弃了当“官”的机会,把这只铁饭碗也丢了。他带着老婆孩子来到深圳,先是打工,后来觉得打工的工资也不高,就干脆摆起了地摊。在世界之窗,在锦绣中华,甚至在车站码头,摆上一个摊子,给人家撰写姓名诗,然后把诗写到宣纸上。一幅作品收取20元,一天下来,生意好时能够赚个三四百元钱,一家人的生活就无忧了。有时碰到一些香港人,人家一给就是几百港币,也不用找零,一年能挣个五六万元。摆个地摊确实胜过当个专干。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连续三年获国奖

他的书法作品慢慢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一次深圳福田画院的一位负责人来世界之窗时看到他的字,特别欣赏,问他愿不愿意到画院去当一名签约画家。能够当专业画家,从事专业创作当然是他的梦想。于是他成功签约,结束了摆地摊的生活成为了象牙塔内的艺术家,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创作。这一年是2003年。在画院的五年里,他两次到北京凤凰岭书画院等中国画机构进修,锲而不舍地学习。他的画艺也不断长进,进入了一个创作的井喷期,创作了大量的中国画作品。2004年、2006年、2007年他先后三次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画展中获得银奖,分别是:《故园秋阳》获2004年全国中国画展银奖,《清风》获2005年“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银奖,《秋色赋》获2009年首届(徐悲鸿奖)中国画展银奖。他的作品走进了神圣的艺术殿堂。此外,他的作品还多次获得广东省的金奖等12次奖,并被陕西省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鲁迅纪念馆等单位收藏。他不但成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当选为福田区美协副主席。此外,他还出版了十余本画册,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了他《余昌宇作品集》,现代艺术出版社出版了《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余昌宇花鸟画精品选》,由北京工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匠之门——余昌宇线描花鸟精品》成为许多高校美术专业的写生范本。

年近七旬去读研也是他生命中的传奇故事。2010年7月8日,他得知中央美院张立辰中国写意画高级研究班招生信息后,便按要求办理了报考手续。经过两个半月的紧张备考,9月25日,他参加了中央美院组织的中国画命题创作的笔试和面试。苦心人天不负,2010年10月12日,68岁的余昌宇以优异的成绩,被招录为中央美院张立辰中国写意画高级研究班的新生。此后两年内,余昌宇将修完以山水、花鸟、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及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的7门研究生课程。

IMG_3372

余昌宇作品

责任编辑:罗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