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湘中偏僻的乡村走出的一位农家女孩,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一手握笔,一手拿枪,奔走呼号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真实地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人民流血牺牲、英勇抗战的感人故事,悲壮的战争场面,抗战的胜利喜悦,力透纸背,字里行间,燃烧着她的爱国激情,成为中国女性抗战爱国的一面旗帜,放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这就是抗日女将军——谢冰莹。
抗日女将军——谢冰莹
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前夕,本人随同娄底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走遍娄底》栏目记者,来到冷水江市谢冰莹的故居采访,冷水江市侨办主任翟梅华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谢冰莹故居的“申保”工作进展,并向我们展示了谢冰莹的中外名著和生平相关资料,我被她的热情、执着打动,仔细了解和阅读了《谢冰莹自传》、《从军日记》、《抗战日记》等多篇名作,怀着对抗战女将军谢冰莹敬崇之情,将谢冰莹的传奇经历和感人抗战故事奉献给读者,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并向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老前辈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谢冰莹,又名谢鸣岗(1906-2000年),出生在冷水江市铎山镇龙潭村(原新化县大同镇),父亲谢玉芝,清末举人,三度任新化县立中学校长。受书香之家文化影响,谢冰莹从小酷爱读书,12岁为求学三天三晚绝食抗争,曾就读于当地大同女校,15岁考入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徐特立任校长),在校期间她的处女作《刹那的印象》,发表在长沙《大公报》上。
1926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校),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1927年参加北伐,被编入叶挺将军指挥的中央独立师“铁军”,她所在排的排长是新中国国防部长罗瑞卿将军。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她以膝当桌,写下她的成名作《从军日记》,蜚声文坛。1928年至1929年,她先后在上海艺大中文系、北女师大学习,发起并成立了北方“左联”,与胡适、鲁迅、田汉、巴金、林语堂、冰心、孙伏园交往甚深。1930年两度去日本留学,曾遭日本警察拘捕。1932年她以自身传奇经历写的《一个女兵的自传》出版,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地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祖国和民族的危难关头,她毅然回国组织妇女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日最前线,她积极宣传抗战,与宋美龄等被国民政府授衔“七位”女将军之一。1948年台湾师大任教;1974年侨居美国旧金山;2000年在美辞世。
谢冰莹是中国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先驱,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女兵作家,也是一名作用非凡,颇具影响的抗日女将军。海内外各界称谢冰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坛“武将”;法国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盛赞谢冰莹是“伟大的中国女性,让世界感动”。
1937年“7.7”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又在上海虹桥机场挑起了“8.13”事变,妄图把上海当作侵占长江流域的桥头堡。黄河在咆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谢冰莹怀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勇敢地走向炮火烽飞的抗战前线,她组织了抗日战争史上第一支妇女战地服务团“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要求参团女性必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一般的护理知识。明确规定了服务团成员一律不准谈恋爱。经过严格的挑选和紧张筹备,17名湖南爱国青年女性(她们分别是:罗佩兰、傅恩萍、周衡、肖喜英、曹重海、袁菱娟、彭庆龄、戴雯、王雁虹、王少云、曹泽南、林方、刘庆云、顾虹、田志俊等,后来服务团增加了上海、苏州加入的八名成员),组成了战地服务团,谢冰莹成了服务团团长。9月13日这一天,对谢冰莹和17名成员来说是一个难忘而值得纪念的日子,她们身着军装,谢冰莹高举鲜艳的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她们大声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云霄,以齐唰唰的步伐走向长沙火车站。她们的爱国热情和行动,惊醒了长沙市民,沿途围观学生市民一同高歌,同声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整个长沙城被女兵们轰动了,成千上万的市民涌向火车站,为她们送行。新闻界、教育界、文化界的朋友都来了,拍的拍照,采的采新闻,把她们忙成一团。孙伏园先生带着一份抗日厚望前来为她们送行,勉励她们勇敢地去前线。在火车站举行了北上抗日简单的宣誓典礼,谢冰莹和全团女兵一个个慷慨激昂,发誓“不消灭日寇,决不身还”。
谢冰莹在《抗战日记》“重上征途”中描写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送行人群中一位68岁的傅小云先生,拉着我的手说:‘先生我把恩萍交给你带到抗日前线去,我年老了不能到战地去服务,只好把孩子送去,你要时刻督促她努力工作,好好服务,如果万一受了伤或死了,我不但不悲痛,我会感到光荣。’并转身对他女儿说:‘恩萍你要记着我的话,我不挂念你,你也别挂念我,也不要写信给我,我从报纸上可了解抗战,只要努力救护好伤兵,就能使我得到无上的安慰。’”
在谢冰莹战地服务团的影响下,要求参团的女青年越来越多,周南女校4名女学生,拿着包袱,噙着泪,恳求上前线,谢冰莹没答应,叮嘱她们努力学习,第二批再去。战地服务团影响越来越大,整个长沙城市民被唤醒,抗日的激情高涨。9月14日凌晨1:30,火车徐徐开动,谢冰莹和全团成员离开了送行的父老乡亲,怀着一颗赤诚爱国心,奔向抗战最前线。她在赶赴野战医院途中写下了【桥上的伤兵】,“晚上经过一座桥,听到呻吟声,我们都站住了,看到了一个伤了左腿的伤兵倚在桥栏边,指着担架说:‘他伤得太惨了,肚子完全打穿了,脑袋也去了半边,我怕他到不了医院就完了。’看到这种惨状,我心里非常不安,眼泪也忍不住流下来,给了她几片洋参,说了些安慰的话,听到他滔滔不绝述说着火线的猛烈,我们都听得入神了。“9月20日,战地服务团抵达上海郊区嘉定,开战两天的“淞沪“保卫战,就有700多名伤员。由于伤员激增,大量药品、药械短缺,服务团紧张忙碌,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为伤员打针换药,还要喂饭、洗补衣服、写信、讲故事、唱歌、拉家常。野战医院离战场很近,日本飞机轮番轰炸医院,谢冰莹身边几次遭炮弹轰炸,幸好未被炸伤。
9月23日她的日记《战士的血染红了我们的手》中写道:“两天来我们牺牲的官兵,简直多得吓人,光是×××团,团长阵亡,营长、连长都死了,谁也不觉得可怕,死伤越多,冲上去的人越勇敢,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牺牲精神。某团炮击连宋连长22号上午在罗店受伤,右手被敌机关枪打断,他好像丝毫也不感到苦痛,很有精神地和我们谈战时的壮烈。谈到他的家,他把头摇了摇,‘我离家8年了,从未回去过,这回老婆带两个孩子从广东赶来,刚见面我就出发了,想写信也不可能了。’说时举起了他右手,鲜血就涌了出来,染红了刚绑好的绑带。我替你写吧,请你将尊夫人名字告诉我。连长说,‘她叫雷蕙芳,还是不告诉她吧,免得她又急得要命。其实受伤在我们军人实在太平常了,有什么关系呢?右手虽然打断了,我还有左手呀!’他微笑地说着,我们听了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刚包扎好他的伤,只见救护室满地都是鲜血,有一位受伤战士的屁股被大炮轰去了半边,只见他痛苦不堪,我快速地包扎好他的伤口,一双手像泡在血泊里染得通红,战士的血是多么宝贵,我不能有一分钟休息,要救治伤员太多。”在战地服务期间,谢冰莹不仅要做好组织领导全团工作,还担任了《大公报》《救亡日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每天要写2-3篇战地通讯。她在9月24日战地医院记下了这天工作的一个片断,题为“我们是死不完的”。“从黄昏到晚上8点,我写了100多张负伤证,有×××团的士兵罗飞走过来哭着说,‘我们这营的弟兄都死光了,唉,完了。’古医官生气地说,革命英雄只流血,不流泪,有什么可哭的?我放下笔,连忙去看他的伤口并安慰他不要伤心,我们的弟兄是死不完的,敌人大炮飞机太厉害了,我们都是拿血肉和他们拼啊!一营完了,又有一营接上去,士兵完了,还有老百姓,丈夫完了,还有妻子,我们是永远死不完的。大战东林寺,×××团一营营长袁玉光阵亡了,连长吕甫珍也阵亡了,连长刚结婚20多岁,真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他们已牺牲了,妻子也怪可怜。
谢冰莹将战地医院所见所闻都一一记叙下来,行军途中在船上、在车上、在防空洞只要有空就写。1937年9月30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10月1日【恐怖的一天】是她和战友去金加店连遭敌机轰炸的记实。她早也写、晚也写、别人吃饭、休息了她还在写,多少次闹胃病她顾不上,多少晚吃安眠药入睡,她习以为常。她的名字随着战地服务团的工作影响,在多家媒体频频出现,当地老百姓,只要讲战地服务团谢冰莹的名字,都伸拇指夸奖。
野战医院随战争的深入,缺医少药十分严重,谢冰莹亲自到上海组织募捐。一到上海,为尽快征集前线急需药品和物资,她主动拜访了何香凝、柳亚子、胡愈之、郭沫若、田汉、沈兹九、范长江等人,他们都作诗称赞谢冰莹的爱国行动。
“征衣穿上到军中,巾帼英雄武土风;
锦绣江山遭惨祸,深闺娘子要从军。”
——何香凝
“三载不相见,意气还如旧;歼敌早归来,共饮黄龙酒。”
——柳亚子
1937年10月8日,谢冰莹在战地度过了31岁生日,上海战地服务团刘述周和海岩各赠诗一首:
“谢家卫国女英豪,十载纵横笔与刀,自述宣传巾帼史,文章掀起革新潮,当年北伐留勋功,两度东游探贼巢,三轶戎装图雪耻,愿将敌血视今朝”。 ——刘述周
十年战斗一女兵,海内纵横影伴文,再度戎装驱日寇,战场秋雨祝嘏樽。——海岩。
10月15日,谢冰莹陪同田汉、柳亚子一行同访前线,她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服务团成员奋不顾身,抢救伤员,田汉听后即赋诗一首:“谢家才调信纵横,惯向枪林策枝行;应为江南添士气,湖南新到女儿兵”。田汉传神地表现了谢冰莹的女兵特色,勾勒了谢冰莹活跃抗战前线的特有风貌。
1938年2月,武汉保卫战时,冰莹与黄炎培相遇,黄炎培见到冰莹欣喜异常,赋诗《赠冰莹》。
(一)
早读冰莹美妙文,云中何地识湘君,可怜相见沧江晚,九派浔阳压寇氛。
(二)
投笔班生已自豪,如君不栉亦戎刀。文豪覆瓿谁论价?独让从军日记高。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她带领战地服务团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在汉口作过《前线归来》的演讲,在台儿庄大捷后,她写了《五战区巡礼》等报告文学和通讯近百篇。后来上海、南京沦陷,服务团随野战医院西迁,她成了战地记者,亲自上前线采访,写了近100篇数十万字的战地报告文学和通讯,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抗日战场重大战况,有力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和决心,真实地记录了抗日前线将士们为国捐躯、舍生忘死的不朽精神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谢冰莹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人警醒、启人心智,令世代传颂。
谢冰莹不仅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璀灿星空中一颗闪烁特殊光芒的耀眼明星,更是一位投身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滚滚洪流的文坛“武将”,她一生笔耕80余载,出版各类著作80种,400部,2000多万字,是北伐和抗日战争时期蜚声中外的女兵作家,她20年代的《从军日记》、30年代的《女兵自传》和《抗战日记》,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世界著名女性,女中豪杰,文坛奇葩。抗日战争期间,她写了大量的战地文章、报告文学、通讯、日记,真实记录的“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将一场场中国将士抗日雪耻的壮烈场面呈现在世人面前,使后人感动和敬慕。《抗战日记》被学术界称为“一部真实的抗战史料”,今天读来,能真切感受到日寇的凶残和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谢冰莹“宁愿战死沙场,不愿躺在后方”、“日本鬼子一天不消灭,我就一天不放下手中的笔和枪”血性誓言精神永存。
(作者系娄底广播电视台周淑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