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湘中人物 > 焦点人物

重教支书王新华:打80多张欠条筹资建学校

2015-08-26 17:03 娄底新闻网 李响炮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IMG_2675

(尊师重教村支书王新华)

【微档案】

王新华,男,1962年生,新化县田坪镇浪江村人,中共党员,1997年开始历任浪江村会计、村主任,2008年开始任支部书记。现任新化县田坪镇浪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从2009年至今,浪江村共十二次先后被评为田坪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先进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动物防疫工作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单位,人口普查工作先进单位,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从2010年到2015年度,王新华本人连续五年被评为田坪镇优秀共产党员。

【故事】

在新化、安化和涟源三县(市)交界地带,有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古老村庄,那就是新化县田坪镇浪江村。在这个村里,有一个热心为民、无私奉献、尊师重教的中年汉子,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华。

为了村里的教育事业,为了不成为他心里的“千古罪人”,王新华四处奔走,上下求索,历经2年多时间筹资260多万元,用山里汉子的真诚和汗水,使浪江村及附近7个村的145名学生彻底告别了破烂不堪的旧校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

濒临撤并的村小

浪江村位于新化西北角,与涟源、安化接壤,因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浪江村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均纯年收入不足2000元,是典型的省级贫困村。

浪江小学创建于1964年,生源除了本村以外,还有来自安化苏和村、段家村、高潮村、黄泥村、涟源张家村的孩子。最初师生住的是土砖结构的简陋民房,上世纪70年代修建了两栋两层砖木结构房,经过30多年的风雨侵蚀,校舍早已成D级危房,加之随着外出打工潮的兴起,浪江小学生源逐年减少,一度只剩下32名学生。

2009年,按照当时的政策,该校被列为撤并对象。但如果撤并后,孩子们将要走上6公里山路,到万龙学校或更远的地方上学,这势必加重村民的负担。经济宽裕点的村民早已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去了,留下来的都是家境贫困的学生,村民们开始担忧起来。

“浪江小学不能撤!学校不能在我手里说没就没了,我可不能做千古罪人啊!”浪江小学办了几十年,如果要停办,几岁的小孩子能走这么远的路吗?崎岖的山路,安全又怎么来保障?跟随家长到外地去读书,家长能负担得起吗?这些都让王新华觉得学校如果在他手上停办,愧对村民。

那年3月2日,王新华主持召开党员和村组干部会议,讨论学校撤并问题,大家对此措手无策。有人提议,村里有60多人在天津发展,其中还有2人当老板,何不找他们捐资几十万来改建学校。一语提醒众人,村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王新华立即打电话给田坪镇镇长龚燎原和分管领导鄢金玉,得到他们同意后,就直接赶往天津。

千里“化缘”建学校

到达天津后,王新华等走访在天津发展的浪江籍人士,组织召开捐资建校座谈会,企业家邹建军、邹志军兄弟带头捐资30万元,其他人员纷纷表示愿意捐资1万、2万,共计50万元。

“那些在外打工的乡亲见过世面,思想观念还是超前的,知道我们浪江地处偏僻,只有培养人才,地方才有发展”。天津之行收获不小,也坚定了王新华改建学校的决心。王新华马上回村召开第二次会议,通报筹资情况。

“旧址紧靠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很不安全”,最后,会议决定选址征地5亩,建一所像模像样的完全小学,让孩子们就近上学。这一决议很快得到了涉地农户邹田坤、曹友元的积极支持,并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

但在施工过程中,个别村民以占用山塘、有损风水为由,向水利部门举报,并阻止施工,耽误了半年多时间。王新华很是苦恼,“建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于是他顶住压力,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水利部门大力支持下,耐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他既当指挥员,又当质量监督员,几乎每天守在施工现场。

2013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施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田地干涸开裂亟待水的滋润,而学校的建设则正是大量需要用水的时候,王新华极力做好村民的工作,“干死禾苗只有一季,影响学校建设则是一辈子的事情”,在他的努力下,保证了水库有足够的水来维持学校的基建。

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和装修,2013年夏,学校新建的综合楼、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食堂全部竣工,校园环境宜人。8月底,全校师生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2014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省市合格学校验收。现有学生140余人,7个教学班级,在编教师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