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春娄底 > 人物

罗泽南

2011-11-01 16:48 娄底新闻网 李志和 李大鹏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罗泽南(1808~1856),字仲岳,号梅杰、悔泉,又自号罗山,娄底市双峰县石牛乡湾洲村人。清末湘军名将。幼年好学,6岁入私塾,10岁出就外傅,先后就读涟滨书院、双峰书院、城南书院。年19岁,以授徒为生,33岁补县学生。先后任乡间塾师讲学20多年,所授学生,多为湘军悍将,或学者名儒。咸丰元年(1851)举孝廉方正,为学以性理书为依归,兼及兵法、舆地等学。二年,太平军起,罗在乡和弟子王鑫、李续宾等倡办团练,号“湘勇”。十二月,应曾国藩召,率团勇至长沙,协同扩编为湘军。以后驰骋疆场,大小二百余战,屡立军功,先后被授知县、同知、知府、道台、按察使衔、布政使衔,赐名“叶普铿额巴图鲁”。咸丰六年(1856)三月,与胡林翼会攻武昌,进攻太平军时战死。清廷命照巡抚阵亡例赐恤,谥号“忠节”。

著有《周易附说》、《读孟子札记》、《西铭讲义》、《人极衍义》、《小学韵语》、《姚江学辨》、《方舆要览》等,后人辑有《罗罗山遗集》。

“忧世难忘天下事 放怀愿读十年书”

清嘉庆十一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1808年1月),罗泽南出生于湘乡县善庆乡新林里(今双峰县石牛乡树山湾洲村)。因所居之地群峰钩连,四面罗列,故自号“罗山”。后因究心洛闽之学,又改号“悔泉”,并作《号悔泉说》,以明其志。

罗泽南从小聪明敏慧,5岁时经常随祖父罗拱诗(字六艺,人称“六艺公”),走访当塾师的从父(伯父)简拔公,“每诲以字,即不忘”。6岁时正式进入从父的私塾,开始接受系统的蒙学教育,读书过目成诵,每天可记诵千余字。如楹联难识者,至则私自仰览,若有所悟,祖父因此大为惊异。泽南外祖父萧蔗圃公常对其父亲元初公说:“此子不凡,虽极不洽,必资之读。他日大门闾者,必是子也。”

泽南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主要靠母亲和祖父抚养成人。母亲萧氏,是湘乡一位读书人的女子,稍读诗书且受过传统礼教的熏陶,“性纯厚,家贫,夙夜勤苦,孝以奉翁”。每当泽南从塾馆回家夜读时,她就用燃烧的米糠或松香的光亮纺纱织布,陪伴着儿子刻苦学习。她不仅对罗泽南读书学习抓得很紧,而且非常重视其人品操守的陶冶。“课子女整饬有法,先生每自馆归,取先正格言及古人行事之可法者示之曰:‘此皆汝外祖之所以语我者,汝志之忽(勿)忘’”。可是,由于过度劳累,萧氏在41岁时就离开了人世。

泽南的祖父六艺公,是一位勤劳朴实而又非常重视送儿孙读书的乡村小知识分子,他很钟爱泽南,对泽南常抱振兴门庭之厚望,因而泽南年仅十岁就出外求学。这时祖父年近七旬,“家业零落,四壁萧然”,一家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一听到泽南那琅琅的读书声,祖父“则拈须自喜,饥寒俱忘”。泽南在私塾中吃饭得不到保障时,祖父就经常“典衣质物易食食之”,他的一件布袍先后当过六、七次。平日祖父无论从哪里得到一点美食,都一定要亲自送到塾馆来。他曾对泽南说:“吾之以汝读书者,欲汝明大义,识纲常,不坠先人清德尔!”由此可见,祖父对青少年时期罗泽南人生志趣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1830年夏,祖父去世,泽南无比悲伤:“先大父(即祖父——笔者注)清苦自励,日以读书明伦相期望……每一追思,未尝不为之泣涕痛悔。”

泽南11岁学作诗联,所作颇有奇气。他家居之地有一药房,药房旁又有一染坊,对此,他撰联云:“生活万家人命,染成五色文章”,闻者无不叹异,因而此联流传甚广。

泽南14岁读《左传》,常常自己命题,仿其篇法作文,如战、守、攻、取之类。凡读其文者,都知其胸中所蕴蓄远远超过别人。泽南自少为文即不求与时合,其义理充足,灏气流行,实追陶庵。每于世道人心,摅写透辟。“腹有诗书气自华”,人莫能测其胸怀气度之广阔。

道光四年(1824),泽南18岁,娶本邑处士致遂公之女张氏为妻。从此,养家糊口、成家立业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次年二月,应童子试不遂,归家授徒石冲萧宅,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设馆教书生涯。他先后在邑内椿树坪、新塘刘宅、石灰塘匡宅、江家塘张宅、新泽李宅、流南塘陈宅、洲上朱宅、桂花左宅、汪家冲孔宅等地及善化(长沙)贺修龄、贺长龄家坐馆授徒。其教授内容与方法不同于乡间一般塾师,不仅应举业,而且授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经世致用之学,如先儒性理及兵法舆地河洛诸书等,使学生能文能武,因此,学子云集。他先后培养了王鑫、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浚、康景晖、朱铁桥、罗信南、谢邦翰等高足。后来这些学生有的成为湘军名将,有的成为学者名儒。

泽南信奉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教学之暇,常率弟子登山揽胜,吟诗作文。他自己曾四游南岳衡山,邑内名山胜景也无不登览。其遗集中留下了许多记游的诗文。如《望岳》一诗,表露他心怀四海、志似衡岳:

嵯峨凌万壑,突兀近三台。

阁向层霄出,人从上界来。

岩前霞欲坠,天半雁初迴。

待蹑青云去,临风望眼开。

其《咏双峰山》诗云:

登临到处尽衔杯,

面面芙蓉眼界开。

好水好山观未尽,

双峰又现白云隈。

泽南在坐馆之暇,间入书院攻读,习举子业。道光六年(1826)肄业于湘乡涟滨书院(今属娄星区),道光十九年(1839)再入涟滨,道光二十年肄业长沙城南书院。由于他为文不规时趋俗以求苟得,故七应童子试都不售。直到道光十九年,时年33岁,才以郡试第一补弟子员,以冠军入县学。泽南泫然泣下,曰:“吾大父及吾母勤苦资读,期望有年,今不得及见之以稍慰也,痛哉!”道光二十七年(1847)补廪膳生。咸丰元年(1851),湘乡县令朱孙贻举泽南为孝廉方正,以应朝廷之选。时人均论以此举名实相符,当之无愧。是年泽南已45岁矣。

泽南前半生不仅仕途失意,生活亦遭受了极大的磨难与创伤。10年之中,有11位亲人去世。其妻因三次丧子,哭瞎了双眼,耳又重听。泽南自己体弱多病,坎坷潦倒。但其“忧世难忘天下事,放怀愿读十年书”的雄心,矢志不移。泽南假馆四方,穷年汲汲,与其徒讲论濂、洛、关、闽之学识,使程朱理学大畅厥旨;并潜心著述,其主要理学著作有《周易朱子本义衍言》(1840)、《姚江学辨》(1844)、《读孟子札记 》(1845)、《人极衍义》(1847)、《小学韵语》(1848)、《西铭讲义》(1849)。从总体上说,泽南的思想继承了宋明理学程朱一派。他以儒家之道立身,其座右铭是:“处则以道善其身而为醇儒,出则以道济天下而为王佐。”这正是他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的流露。曾国藩尝云:“公之学,其大者以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量不周于六合,泽不被于匹夫,亏辱莫大焉。”因而,“严义利之闲,穷阴阳之变,旁其州域形势,百家述作,靡不研讨。”除上述理学著作外,尚有《里中草》、《军中草》等诗文集8卷,后收入《罗罗山遗集》刊行。另有地理著作《皇舆要览会》若干卷,却未能刊行于世,惜哉!故曾氏又说:“其为说虽多,而其本躬修以保四海,未尝不同归也。”

罗泽南是湖南理学经世派的重要人物。清人朱孔彰在《中兴名臣事略》中说:“罗泽南讲濂、洛、关、闽之绪,诸口焦思,大畅厥旨”,又“通知世务”,于“州域地势、百家述作,靡不研讨”(见该书卷2第22页)。近人欧阳兆熊称誉他对“天文、舆地、律历、兵法及盐、河、漕诸务,无不探其原委”(见《水窗春呓·罗泽南轶事》中华书局1984年版)。曾国藩最为敬重罗泽南,引为“良师益友”。1844年,当他得知两个弟弟在罗泽南门下问学的消息后,异常高兴。他在家书中叮嘱说:“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罗罗山兄读书明大义,极所钦仰,惜不能会面畅谈。”(《曾国藩全集·家书》一)他还称颂泽南在逆境中“益自刻厉,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耻生事之艰,而耻无术以济天下”(《曾国藩全集》卷14第305页),一面反复研读“性理”,一面“究心水利、边防、河患等书”,“考求先贤为学之要旨,身体力行,至明且笃”。

责任编辑:吴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