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坛艺苑 > 涟水河畔

【我和我的祖国】石门印象

2019-06-20 10:48 娄底新闻网 蔡金龙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从层峦叠嶂的山顶俯瞰群山环绕中的石门村,规模恢宏的工业园区,整齐划一的街道,交错延伸的水泥公路,宛如一幅静谧和谐的图画。而走进工厂,却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象。在装有中央空调的车间里,不停运转的机器和忙碌有序的人群所呈现的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又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这个山村不同寻常的繁华。一个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总免不了受到废水废渣废气的影响。然而在石门,天是湛蓝的,看不见缭绕的烟雾;路是洁净的,路边绿村成荫,花木葱茏。几条主要街道每隔50米都醒目地放置着一对绿色的环保垃圾箱,来往行人都自觉地将冰棒棍、纸屑归入箱中。无论是在街道还是厂区,你都看不到堆积物,看不到污水污渍。

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两旁是一栋栋优美的别墅,别墅一楼都是销售各种商品的门面,如果你初来乍到,还似乎是来到了一个商业繁华的大集镇。近几年来,石门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街道的绿化、村级公路的改造以及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套建设。完成了2400米主要道路水泥路面的升级改造和绿化,修建了6600米通组到户水泥公路,完成了村小学的建设改造,建起了垃圾填埋场,自来水送到了家家户户。党员电教室、村级图书室、电脑室、标准化篮球场、娱乐健身场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还组建了一支文艺宣传队和一支腰鼓队。工余时间读读书、上上网、健健身已成了石门村大部分村民的生活习惯。在早晨和傍晚,在草地河畔,在健身场所,在球场广场,都可见三五成群的人或翩翩起舞,或散步谈心,或打球运动,成为了石门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秀美的村庄、健康的风尚、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营造了石门村良好的人文环境。连续多年,石门村被涟源市评为治安模范村。近年来,石门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先进党组织”“省级旅游名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六到农家’示范村”“省级同心乡村”等多项国家、省、市荣誉称号。

那么,过去的石门村是个什么样子呢?

巍巍龙山屹立于湘中娄底,似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覆盖在涟源市茅塘镇这块丰腴的土地上。石门村就位于茅塘镇中部,是龙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后,山村虽然脱离了过去的苦难,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们只能守着大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那生活真贫穷啊!那时的石门穷得什么程度呢?就说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吧,一个壮劳力,辛辛苦苦一天的工值只有1角5分钱。粮食不够吃,一天只能吃一顿干一顿稀。村里30多个大龄青年讨不上老婆,村里没有公路,出村到有公路的地方要走6公里山路。风景秀丽的龙山下,石门村的村民们在盼望,在等待,在思索:走出贫穷落后的困境,迎来幸福的明天。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到了石门村。穷则思变的躁动在石门人的心里翻腾起来,一些思想前锐,胆大有担当的人就行动起来了。这些人以原全国人大代表、原湖南五江集团董事长肖自江为代表。在上世纪80年代初,像肖自江那样的数十名青壮年,为了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背井离乡走出山村,到外面讨生活。他们白天肩挑手提沿街叫卖塑料制品,晚上睡桥洞,甚至露宿街头。从零售到批发,终于一步一步做大,300多名石门商贩逐步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批发销售网点。石门人致富的梦想,就这样一步步向现实走来。

石门村的巨变,有个重要人物是不得不说的,没有他的努力,没有他在石门打下的基础,石门村是难以有现在的发展和成就的。这个人就是吴奇修。

1995年,吴奇修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在涟源市计委担任部门负责人,端上了稳稳当当的铁饭碗。可吴奇修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去石门村当农民。当时,他这个决定震惊了全国,有赞誉的,有不理解的,也有嘲笑的。可他的决定得到了各级党委的赞许与支持,当时的涟源市委委派他担任石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奇修上任后,面对石门的贫穷面貌,决定以工创业,以商兴业,带领群众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他找到已在新疆办厂的肖自江、肖安江等五兄弟,请他们回乡办厂创业,同时又联络了散布在全国各地经商的石门人,请他们回乡创业。一个又一个石门人怀着致富家乡的激情,相继带资回村,一家又一家工厂相继建成。沉寂的石门顿时成为创业的热土,石门村被定为湖南省第一个新农村改革试验区。一条条公路拉通了,将石门与全国各地紧紧连接起来。各种机械设备一车车从大城市拉进了石门,石门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一车车拉到了全国各地。石门的村民们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了。他们成了工厂产品的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成百上千倍地增长。石门村就像一只金凤凰,从贫困的大山里起飞了。

不足两平方公里的石门村,工业园区和街道就占了全村面积的一半。以五江集团为骨干,这里会聚了由28家企业形成的企业集群。五江集团生产的保温瓶,瓶胆年生产能力上亿只,成为全球最大的保温瓶胆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保温瓶出口生产基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除了保温瓶,公司还是全国第二大搪瓷生产基地。五江集团生产的保温瓶和搪瓷产品,包括10个系列2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远销欧美、俄罗斯及东亚、西亚等10多个国家,年工业总值突破12亿元,年出口创汇达1000万美元,草根经济的蓬勃生命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走进搪瓷生产厂区,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工作,那一个个精美的搪瓷盆碗,有大有小,花色艳丽,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厂区内堆满了各种已经装箱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出口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山村生产的产品,竟然要出口到意大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从搪瓷厂出来,我们走进了旁边的保温瓶厂。保温瓶厂有两个生产车间,一个生产瓶胆,一个生产外壳。看到车间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不停地运转,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看着一个个漂亮的保温瓶外壳,在工人们手中一步步成型,我们感到好奇的同时,更为石门喝彩。有谁想到,我们平时使用的保温瓶,这精美的产品是从这大山里的小山村生产出来的呢!

石门村的巨变,有两个关键人物是绕不过去的。他们在石门村的创业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石门村的发展与繁荣沤心沥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两个人就是肖自江和肖安江兄弟。肖自江是石门村最早带领群众外出闯世界的领头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东风刚从北京吹来,他就敏锐地察觉到致富的先机,带领一批人外出提蓝小卖做生意,开始了资金的原始积累。之后他和弟弟肖安江以及村里一部分群众到新疆办厂,开始了资金、技术与经验的积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担任石门村第一支书的吴奇修跑到新疆肖自江的工厂,找到肖自江,推心置腹地对他说:老肖,你是石门村人,现在石门需要你,希望你能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回乡办厂造福群众。面对吴奇修的肺腑之言,肖自江感动了,他动情地说:我听你的,回石门办厂,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肖自江兄弟带领部分群众,回到家乡,在当地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他们成立了湖南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了五江搪瓷厂、五江保温瓶厂、天华牧业等一批工业生产与绿色企业。20多年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一家集科、工、贸、地产于一体,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下辖湖南、江西、广西、新疆、山西等省区38家生产企业与销售公司,拥有20000余名员工的大型综合民营企业集团,公司总资产近500亿元,综合实力居湖南省百强民营企业综合类第二名。

五江集团发展壮大了,由于事业的需要,肖氏兄弟虽然离开了石门村,但他们的心还在石门村。20多年来,石门村的教育、民生、发展时刻挂在他们心里,现任五江集团董事局主席肖安江还兼任着石门村村委会主任。

以工业反哺农业,以现代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2003年,肖自江投资1.5亿元在石门村成立天华牧业有限公司,以肉牛养殖加工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也如火如荼。由引进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安格斯牛与本地黄牛杂交,通过与中科院动物遗传研究所合作,采取先进的胚胎分割移植手术进行繁育,成功培养出适合南方地区喂养的优质肉牛品种——湘中黑牛。天华牧业由此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良种肉牛繁殖基地。

为了普及和推广湘中黑牛,为广大山区农民提供一条切实的致富门路,天华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在涟源及周边县市发展基地20多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2000多户。农户喂养一头由天华牧业供种的湘中黑牛,比喂养一头本地黄牛要多收入1000元以上。在天华牧业的龙头带动下,石门村其他村民也纷纷加入肉牛养殖行列。全村共发展肉牛养殖大户20户,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改善了全村的生态条件。

2005年,天华牧业投资5000万元,建立了可年屠宰10万头肉牛的现代化屠宰加工厂。天华牧业生产的“湘中黑牛”系列牛肉产品在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向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产品。2005年,天华牧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今已经发展成集种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食品加工、出口贸易、基地开发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畅销全国各地的知名零食品牌“仁仔”和“咂咂嘴”牛肉干、酱板鸭、辣仔鱼、臭豆腐就是这里生产的。来过这里的人都会感叹不已:想不到我们平时最爱吃的零食,却是从这个小山村里生产出来的,真的了不起!

石门村企业的迅猛发展,不仅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周边乡村及邻近县市农民以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个只有2112名本地村民的山村,如今共接纳了4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在石门村的企业工作,享受和本村人员同等的待遇、同等的晋升机会。村党支部村委会也把他们与村民同等对待,在遵纪守法、子女就学等方面纳入统一管理,在工作生活上尽量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对工作时间长的外来职工,还吸纳他们参与村里的民主管理。正是由于石门人有着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高级技工、工程师、大中专毕业生也被吸引来到石门村。目前,在石门的企业中,来自江苏、安徽、上海等地的工程师、技师1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达200多人。如今,企业绝大部分的中高层领导岗位和重要技术岗位,都由外来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有位王工程师10年前从安徽某国营企业来石门应聘,一直在五江保温瓶厂工作,每月能按时拿到高额的月薪,另外还有奖金。他最满意的还是,厂里很能采纳他的意见,大家都很尊敬他,让他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

石门小学和石门幼儿园是石门村的教育小区。这里除了有3栋高高的教学楼外,还有面积宽敞、条件舒适的教工住宅楼和环境优美的学生食堂。如果是初来乍到,还真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山村的学校。石门小学的创建与成长发展,是与五江集团分不开的。石门学校由肖自江兄弟的父亲肖雪初老人一手创办,受老人的家教影响,五江集团各任掌门人都重视教育,给学校投入巨额资金,三易校址,扶持学校快速发展;鼓励五个儿子投资900万元成立“雪初教育基金”,贫困学生,都能得到全额扶助,优秀师生,都能得到表彰奖励。石门学校的教学工作风生水起,在涟源市教育系统名列前矛。教学楼前那奋发向上的雕塑底座上,刻着一行熠熠生辉的大字:教为学生胜过我,学为祖国强于他。这是五江集团前任董事局主席肖自江给学校的题词。是的,这是教育的宗旨,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迅速发展,我们的祖国才能强大。石门村的迅速发展,五江集团的发展壮大,都证明了这一点。

“脚踏这方土,头顶这片天;咱们石门人,敢为天下先。”这是石门人自己的村歌。那优美的歌声与柔和的机器响声交织在一起,唱响着石门人今天的快乐生活。那激情、豪迈的歌声,充满着创业者的豪情;歌声里的坚强、自信,充满着石门人对新生活的向往。那一栋栋优美的别墅,那一辆辆豪华的轿车,那整齐的街道与优美的环境,展示着石门村今天的风采。石门人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石门的锦绣图画,石门人用不屈的信念,创造着新农村的明天。

石门村就像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示在中华大地上,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大礼。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