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春娄底 > 发展规划

青春娄底“十一五”发展成就回眸(3)

2011-12-06 10:45 娄底新闻网 本网综合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成就回眸

传统产业大提质 新兴产业正扬帆

十一五期间,娄底工业坚持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范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新路子,砥砺奋进,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实现了总量的大跨越、结构的大调整,效益的大提升。2010年,全市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31亿元,是2005年的2.48倍,年均增速达20.55%,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41.7%提高到2010年的4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4家,比2005年增加3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3.5亿,比2005年增加了21.56亿。

过去的五年,娄底工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关键在于把握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重点突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工业经济全面提升注入了新活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卓有成效

“十一五”时期,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传统产业既有了量的增涨,也有了质的提升。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六大传统支柱工业通过工艺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措施呈现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千万吨钢、千万吨煤、千万吨水泥的综合生产能力。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初具皱形

娄底市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着眼长远,通过自我培育、招商引资、企业入园、科技创新等手段,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特种汽车及电动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生机勃勃,来势喜人。

“十一五”城市建设成就会眸

有位有为呈新貌  宜居宜业显青

“十一五”是娄底城市建设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围绕“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和“四个城市”目标以娄底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县市城区为节点,以小城镇为纽带。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突出宜居宜业主题,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阔步前进,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建设五年大蝶变

全市累计完成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46.1亿元,新建城市道路30条:城镇人口达到149.68万,比2005年增加26.17万;城镇化率达到37.5%,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城区用水普及率达87.67%,燃气普及率达79.26%,公交网络更加完善,市民生活,出行购物更加方便。娄底市一污,二污及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共6个污水处理厂纳入全省“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目前6个污水处理厂均建成投入运行,COD削减量累计达到8665吨。先后建设5个垃圾填埋场,覆盖市本级和所辖4个县市,设计总库容1751立方米。这些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全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青春娄底今朝赢美誉

娄底中心城区道路骨架扩展到6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7.51平方米增加到12.6平方米,增长63.8%;建成区面积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2.3万增加到39万。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30万平方米,201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9.52%。先后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等六张城市名片。涟源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中国诗词之乡等美誉。双峰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已顺利通过验收。荷叶镇、三甲乡三甲村等获得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

责任编辑:吴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