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向导》 疾呼革命
1921年10月,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留法勤工俭学生104人因“占领里昂中法大学”斗争,被法国当局强行遣送回国。蔡和森到上海后,1921年年底,经陈独秀、陈公培(吴明)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留在党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
蔡和森是党的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当时兼任上海大学、上海平民女校教师,主讲社会进化史等,平时他潜心思索沉默寡言,但一上讲台,语言如江海澎湃,汪洋恣肆,一泻千里,使许多人想方设法来听他讲课。他特别注意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现状,探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不到半年,他就发表了《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等6篇充满理论力量和革命激情的重要文章。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举行,蔡和森出席会议并当选为由5人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在上海举行。蔡和森出席会议并被选为中央委员。蔡和森是大会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对党的纲领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二大”决定将原秘密出版的《共产党》月刊停刊,新出一种报纸为中央机关报,并指定蔡和森负责筹备。亲手办一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纸,是蔡和森多年的愿望。因此,他满腔热忱地接受了任务。开始,他拟办一份日报,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只办一种周报。于是蔡和森再拟定为《向导》周报,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通过。
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其中《本刊宣言》开宗明义宣告: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们所急需的是,推倒国内和平统一障碍的军阀与反对中国自由与独立的障碍——国际帝国主义,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外的一切压迫,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的政府。蔡和森任《向导》周报主编期间,一直高举着这面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他说:“为中国人民根本祸患的,就是国际帝国主义与封建的旧势力”。他在国内报刊上最早公开喊出“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的口号。不仅如此,他还在《向导》上辟有“外患日志”专栏,将帝国主义的暴行逐日揭载,以令人触目惊心的大量事实激励人民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反帝国主义的口号日益深人人心,很快响遍全国,因此遭到反动派的声讨,说这是“乡下人的海外奇谈”。帝国主义分子甚至出动武装禁止《向导》发行,致使《向导》一度不能在上海出版。
由于反动派的捣乱,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蔡和森不得不经常搬家。因为交不起高昂的房租,他们住的都是十分简陋的地方。有一次,他们搬到一座僻静的破庙里。这里鲜为人知,庙壁内外斑驳陆离。他们在庙堂正中的台子上,用篾席隔出一间房,权作办公室和卧室。
《向导》周报的编辑工作人员很少。许多具体工作实际上都由蔡和森一人承担。他不仅要写稿、组稿、改稿,还要做编排、校对等工作。为了保证《向导》能按时出版,他总是日以继夜、夜以达旦地工作着。有时夜深实在疲倦了时,连鞋子都顾不得脱下就和衣躺在床上稍事休息一会,一醒过来又立即伏案工作。
《向导》从创刊至1927年7月终刊,蔡和森除1925年10月至1927年3月在莫斯科驻共产国际工作外,一直担任主编,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向导》上仅用“和森”署名的文章就达130多篇,还有许多是用“本报同人”、“记者”等名义发表的。同时,他还在上海平民女子学校、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北方局等地作了《社会进化史》、《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等报告和讲演。《社会进化史》后来整理成15万字的书出版后连版3次,成为当时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本畅销书。
在蔡和森的心血浇灌下,《向导》周报的发行量从开始的几千份很快就扩大到10多万份。他的文章和所主编的《向导》,观点鲜明,文笔流畅,真正发挥了革命的向导作用。广大读者称赞《向导》周报是“中华民族的‘福音’,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四万万苦难同胞思想上的‘向导’。”蔡和森也因此而蜚声海内外,成为我党早期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
责任编辑:姜友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