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坛艺苑 > 涟水河畔

【我和我的祖国】三代人的读书情结(散文)

2019-06-13 10:33 娄底新闻网 汤云明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从小酷爱读书,记得上小学时,县图书馆少儿阅览室是我每天风雨无阻必去的地方,并且都是提前在门口等待管理员来开门。在那个知识文化匮乏的年代,我象海绵一样拼命地吮吸知识海洋里的水分。

上中学以后,我以渴望的眼睛面对书籍,学校图书馆的民间故事和人物传记类图书几乎都被我读完了。我经常在课间抓紧时间看书还被老师批评过,当然,老师也是好意,希望我课间休息好,多把心思放在紧张的学习上。

在大学里,又是由于爱书的原因,我几乎成了学校图书馆的业余管理员。如果遇上开会或是有其它个人事情,图书管理员经常会把钥匙递给我,让我自己去开门看书的同时帮她代看图书馆,顺便分发上架当天的报纸杂志。也就是说,我几乎是可以在任何时候自由出入图书馆的学生。

工作以后,我读书的劲头不减,上班期间每天晚上去单位的图书室读书看报。因为单位图书室的报刊较少,所以每个周末就从十多公里外的单位匆匆回到县城的家里,第一件事也是到图书馆去看书。时间长了,经常在大街上遇到朋友或同事,他们第一句话就是问:“是不是又去图书馆?”

现在,由于网络技术和电子刊物的发展,读书看报多数能在电脑或手机上完成,查阅各种资料也可以从网络上搜索,所以这几年,我去图书馆的次数逐渐少了。

而我的父亲,由于不会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几乎一生时间,都把图书馆当成最好的朋友和去处。

父亲在工作的年代就喜欢读书看报,自从25年前退休回家以后,更是把读书看报当成了业余时间的最爱。读书看报的习惯也让父亲的一生保持着豁达、大度、开朗、乐观的性格。如今,父亲虽然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但身体、心态和精神都是很好,除了做一日三餐,到公园散步以外,还天天到区图书馆看书读报纸。

父亲的阅读范围很广泛,其中最多的是历史文化、医学保健和地理气象方面的书籍。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也从没有间断过买书报,并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买书的时间和地点,作为纪念。那些书现在看起来已经很旧了,有些数字信息或技术也早已经过时,但由于带有那个时代的政治色彩和烙印,依然值得好好的收藏,我们全家都舍不得把这泛黄的旧书当废纸处理。现在,这些书全部由我保管,成了我的收藏,就在我的书箱里封存着。

我从小就经常在父亲的书箱里找书报来读,还经常为他出门买报纸,他看什么报纸,我同样也会认真看完。这与我以后走上文学和写作的道路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是父亲的这些书报,让我从小痴迷于读书看报,并且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字基础和功底以后,有了写作和发表的欲望。

现在,父亲有时间就到区图书馆的阅览室去读书报。我也偶尔会把单位里那些过期或没人读的旧书报找给他读。父亲总会认真的读完书报上的内容,然后讲给大家听。也经常和我们讨论一下国际国内形势、世界军事动态、国家出台的关乎民生的最新政策和新闻……人生就是如此有意思的循环,少小的时候,父亲找书报给我读,现在我找书报给父亲读。

由于爱读书报,所以,国家的加薪政策、对低保或三农的扶持新闻、国民生产总值状况、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新税法的实施、购房和买车的限制政策等,许多关系到千家万户新的东西,我们都还来不及细知详情,父亲就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一五一十的把报纸上的东西灌输进我们的脑子。其实,这样也好,从中,父亲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也省去了很多在书报上学习、研究的时间。

由于受到书香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我的女儿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读书,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就常用我的借书证到区图书馆借书,后来,我干脆把借书证交由她保管,她爱怎么借就怎么借。因为长期爱读书的原因,女儿的作文也写得不错,比我有想像力,她的作文还在区上的刊物上发表过。

这几十年以来,作为“书香门第”的爱书传人,我们一家子三代人见证了一个小地方几座图书馆的更替、变迁,也留下了许多平凡而又值得分享的难忘记忆。其实,一座图书馆就是一座精神家园,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一方知识文化的殿堂。她陪伴着一代代读者成长、成熟和走向成功,那些执着的爱书人也将与图书馆结下一辈子的情缘。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