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娄底市委关于制定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坚持与时俱进,科学赶超,不断开拓创新,奋力克难攻坚,“十一五”主要任务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这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工业经济全面提升、园区加速发展的五年,是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的五年。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7亿元,是2005年的2.24倍,年均增长13.1%,高于“十五”时期3.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224元,是2005年的2.1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6:47.4:36调整为14.7:54.0:31.3;实现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30.01亿元,年均增长19.58%,高于“十五”时期9.5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95亿元,是“十五” 时期的3.16倍,年均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9.6亿元,是2005年的2.28 倍。工业经济全面提升。2010年, 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32.7亿元,是2005年2.48倍,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65户,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涟钢2250热轧板200万吨生产线 、金电3×60万千瓦机组、华润电力一期2×30万千瓦机组、双峰海螺2×150万吨熟料、湖南海螺一期150万吨熟料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产业发展集群化、传统产业高端化。冶金、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基本形成千万吨煤、千万吨钢、千万吨水泥的综合生产能力,能源原材料基地得到加强。十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到“十一五”末,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湖南省著名商标30件。园区发展迅速,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平台。全市共有园区6个,其中省级5个。“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园区固定资产投入96亿元,园区规划面积达34.66平方公里,入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28个,2010年实现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95亿元,其中娄底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亿元。娄底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娄底薄板材料深加工产业园”,冷水江、涟源、新化、双峰经济开发区获批“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10亿元。娄邵铁路扩能改造、沪昆高铁开工建设,安邵、娄怀、长娄、益娄、娄衡高速相继开工,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全面实施,新建改建一批县乡公路。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9万公里,比“十五”增加6895公里,公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17.55公里,比“十五”提高91.82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362.3公里。“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投资之大、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为“十二五”期间破解交通制约瓶颈、由地理几何中心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和县城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电、路、气、广场、绿化等市政设施不断配套完善,城镇化率达到37.5%。城市品位大幅提升,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了领导挂点、部门共建、企业帮扶示范村建设制度,7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入全省“千村示范”工程,农村道路不断改善,城乡距离大大缩短。冷水江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全面启动。水利、电网、通信建设得到加强。
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市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教育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5%以上。金融保险、旅游、物流、房地产、社区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迅速崛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实施,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五江建材家居城成为中南地区集展示、批发、零售于一体面积最大的专业建材市场。春园商业步行街、冷水江市商业步行街、新化温州商贸城、双峰青树坪镇商业步行街等现代城镇商贸市场体系快速发展。
生态环保显著加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关停“三高一低”企业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共关闭小火电60万千瓦、小煤窑278处,淘汰高耗能水泥产能311.3万吨、平板玻璃80万重量箱,关停小酒精、小造纸、小氮肥、小冶炼等企业135户,对79户限制类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着力抑制高能耗行业盲目发展。万元GDP能耗下降到2.31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镉排放量削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娄底中心城区第一、二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与垃圾中转站,4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56%和65%以上。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娄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涟水河综合治理、资水冷水江段流域污染治理工程稳步推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25元,是2005年的1.8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5元,是2005年的1.42倍。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7%,比2005年下降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1.7%,比2005年下降6.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住房面积较“十五”期间均有较大程度增加。扶贫攻坚成效明显,五年内减少农村贫困及低收入人口13.1万。
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扩权强县有序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县级财政省直管积极实施,乡财县管乡用稳步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一大批企业焕发生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全面启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逐步展开,水府示范片区建设强势推动。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内联引资3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99亿美元;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4.4亿美元。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方针有效落实,教育强市战略积极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教育成果丰硕喜人,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除率达100%。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全面改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作为全省36个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市的娄星区、冷水江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城镇养老、生育、工伤三项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0%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展开,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法制、安全、文化、体育、统计、档案、民政、人防、国土管理、气象、地震、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始终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省重大决策部署;得益于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得益于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得益于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居全省第十一位;产业结构不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太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比重偏大;经济发展方式依旧粗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偏弱,资本投入产出效益偏低;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瓶颈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压力加大。
责任编辑:吴娜君
网友评论